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民国]弘一法师(1)

李叔同乃一大才子,也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仿佛一刀两断。李叔同已死,弘一法师方生。弘一法师的文章淡泊宁静,涵咏深长,一如弘一法师为人。弘一法师这篇《心经》讲录条理分明,让人很容易理清《心经》的大意,为初学者必读课之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民国]弘一法师讲述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需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

├学者之俗智俗慧 ┼非“般若”智慧

├二乘之空智空慧 ┘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著,有见亦非尽善。应“不著有”“亦不著空”乃为宜也。

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若著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著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曰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