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国政治人物分分合合的“革命家”(4)

章太炎与蔡元培出生仅相隔一年,都是知识分子出身,小时候都受“曾静案”的影响而排满。但蔡元培所受影响显然没有章太炎深,也不像章太炎受家族遗风所感染;蔡在科举路上一帆风顺,而章第一次参加科举就昏倒在地,从此再也没有参加。因此,蔡元培在仇满上不如章太炎坚决,两人的革命道路也因此大相径庭。蔡元培在从事了短暂的革命实践后就转向了“教育救国”;而章太炎自从立志革命后,就只身从戎,不顾生死。

1906年6月29日,历经三年生不如死的牢狱之灾后,章太炎像一个凯旋的英雄一样,受到革命党人和热血青年的追捧。在他被囚的几年中,光复会、同盟会相继成立,革命党人蔚然成风,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但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却利用《新民丛报》对“三民主义”发难。章太炎出狱之前,就已经和革命党的报纸《民报》开始打笔仗,出狱后,凭着对梁启超的了解,以及丰富的笔战经验,仅用了一年时间,章太炎就迫使《新民丛报》停刊,致使海外华侨纷纷脱离保皇会,投入革命队伍。

《民报》时期,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关系相当不错,常常一起商谈革命方略,处于政治上的蜜月期,但仅维持了一年多。1907年底《民报》被禁,章太炎想将《民报》迁往美国或其他地方,需要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此时的孙中山正忙于在各地搞武装起义,无暇顾及,也很难拿出大笔经费,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孙中山又命汪精卫在东京秘密筹备《民报》复刊,并出版了一期。得知这一消息,章太炎怒不可遏,将内部争吵公诸于世,还提议要免去孙中山总理职务,并开除出会。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身处日本的章太炎异常兴奋,他立刻乘船回国,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提议由黎元洪和黄兴分别担任元帅和副元帅,由宋教仁任内阁总理,由汤受潜、蔡元培、张謇、伍廷芳分掌邮传、学部、财政、外交诸部。这是一个由各派力量联合组成的中央政府的设计。章太炎之所以有此主张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报纸上得知欧美国家政党争权的种种弊病,二是亲身经历同盟会内部的斗争。因此,他固执地认为,革命成功后,不应当再有政党存在。从中我们可以再一次体会到章太炎论政的幼稚,但却不得不承认他的道理。

当时孙中山不在国内,归国后立即对章太炎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进行了批判。而章太炎随后将光复会实际领袖陶成章的死归咎同盟会,双方成见日益加深,章拒绝担任总统府枢密顾问。

1912年清帝退位后,章太炎强烈感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软弱无力,自己提出的种种主张和方案不被理解,他希望尽早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共御外辱。谁最接近自己的政治主张呢?当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所有人物,在章太炎看来:黎元洪号召力不够,孙中山不采纳自己的建议……一一数下去,最后长叹一声:只有袁世凯了。

章太炎开始摇动手中的笔,为袁世凯唱赞歌,攻击同盟会的革命党人,骂他们是“鼠窃狗偷”的“群盗”。但很快幻想就被严酷的现实击碎,袁世凯的真实形象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宋教仁被袁政府刺杀,让章太炎幡然觉醒,他开始认识到革命党人必须重新联合起来,于是主动找到孙中山、黄兴等人,开始商讨如何对付袁世凯的阴谋。

这时候,章太炎又一次患了政治幼稚病。他认为,当时唯一能与袁世凯抗衡并取而代之的理想人物是黎元洪,于是积极游说黎竞选总统职位,并为其奔走呼号。当明哲保身的黎元洪要求章太炎北上打探袁世凯的态度时,章太炎欣然前往,旋即被袁世凯打发回上海,重新回到革命党人中。

1913年,为反对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体制,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然而,由于准备不充分,加上内部意见不一,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当孙中山、黄兴先后逃往日本的时候,章太炎又一次选择了留下,而且亲入帝京,要跟袁世凯当面问个明白。他的单纯与固执再一次显露无遗。这一去又是三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在了北京,直到1916年袁世凯殒命。三年中,孤独、愤懑的章太炎,不惜大闹总统府,并以绝食相抗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代理大总统,却与段祺瑞为了政治利益斗得不亦乐乎。章太炎深切地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惆怅和忧伤。这时候,孙中山又一次站了出来,发动“护法运动”,章太炎毅然加入斗争行列,奔走于广州、香港之间,劝说各路军阀参加“护法运动”。但此时的中国已经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潭。面对派系林立的军阀、软弱无力的中央政府,章太炎开始为“联省自治”叫好,他希望能在中国建立联邦制。这是他早年“分镇”思想的死灰复燃,仍旧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不久便在军阀间的枪炮声中偃旗息鼓了。

1922年,53岁的章太炎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梦想破灭之后,逐渐失去了对政治的热情,讲学成为了他晚年抚慰心灵的主要方式。尽管期间他也不可避免地发表一些政论,如“反赤”、“反蒋”,但显然已不再是学问家章太炎的人生主题。

在革命家章太炎的一生中,经历了与洋务派、维新派的痛苦诀别,游走于革命派、旧军阀之间,始终是政坛上的一颗明星。但也许是因为30岁前埋首书斋,不谙世事;也许是因为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使章太炎无法厘清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因而他的主张也就不免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最终都化为泡影,也使得他一次次周旋于政客间的努力显得可笑而为人所诟病。

但这显然不是章太炎人生的全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