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刚柔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1)

二、 刚柔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小时了了,长大仍佳,这个二代“董事长”不简单

人们常说爱屋及乌,很多人都认为刘庄之所以得承皇位乃是因为老爸刘秀喜欢刘庄的母亲阴丽华,这话也对,但不全对。说它对,是因为刘秀确实非常喜欢刘庄的母后阴丽华;说它不完全对,是因为刘庄本人自小就非常聪明,史书上记载过这样几个故事:

刘阳(后改名刘庄)在当皇子和太子时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资质。在10岁时就通晓了《春秋》。光武帝统一中国后,发现垦田亩数和人口不对,于是开始重新清查田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度田事件。各个州郡的官员进京汇报工作,光武帝看到陈留吏的牍上写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于是他就问陈留吏这是什么意思。陈留吏说不知道,他是在洛阳的长寿街上得到的。这时,只有12岁的刘庄插话说,这是郡里的官吏教他(陈留吏)怎么核查土地。光武帝又问,那为什么河南、南阳不能问呢?刘庄又说,河南是帝乡,南阳是帝城,这两个地方田亩和宅第肯定逾制所以不能认真核查。光武帝于是让虎贲将诘问陈留吏,陈留吏所言果然和刘庄一样。光武帝也不得不对自己这个只有12岁的儿子另眼相看。

建武十九年(43年),妖人单臣、傅镇等造反,占据原武城,劫持了该城的官吏。光武帝派臧宫率兵围剿,由于单臣、傅镇粮草充足,所以臧宫虽然把他们困在城里,又打死打伤了很多士兵,但就是攻不破城池。光武召集大臣们研究对策,大家多提议悬赏以攻城。只有刘庄主张不要围城太紧、太急,而应让贼人可以突围,这样一个亭长就能对付了他们。结果真如刘庄所料,叛贼分散突围后都被平定、消灭。

光武重建汉朝后,因为国力不足,一改武帝时对匈奴的战略攻势,转为防御。后来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光武册封南匈奴,而且还和他们和亲。北匈奴看到东汉和南匈奴和亲,也要求和亲。光武于是和公卿们商量,一时难以决定。这时已是太子的刘庄说,北匈奴因为南匈奴内附和亲所以害怕我们,如果我们不攻击北匈奴,又和他们和亲,则北匈奴不会再怕我们,南匈奴也会对我们有二心。光武于是决定不和北匈奴和亲。

当了皇帝以后,刘庄聪明不减,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他深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个中三昧。即位之后,他大刀阔斧地用刚猛的手段代替老爸执政时代的“柔”道。别人吃柿子都拣软的捏,他却不讲情面不徇私情,这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妻子家族的态度和对待功臣豪强的态度上。光武帝刘秀死前,曾经让明帝刘庄把与刘秀一起创业的28位大将军的画像挂在宫中的云台上,刘庄基本照办,但却把一位名叫马援的大将军从云台28将中拿掉,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马援是刘庄本人的老丈人。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号,刘庄就是想借此表明自己要限制和约束外戚。事实上,他的几个小舅子马廖、马光、马防都位不过九卿。他同父同母的四个姐妹,有三个人的老公因犯罪被他杀掉。东汉12个皇帝中事实上只有汉明帝刘庄始终对外戚和功臣干政采取了高度警惕和高度打压的态势。假如东汉的其他皇帝都像明帝刘庄一样,那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外戚和宦官弄权乱国。

有一位名叫陈普的人曾经就此写道:

后宫任姒古今希,前殿弦歌凤已知。

孔子孟轲真薄命,不生建武永平时。

三国时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名士孔融,曾经留下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说的是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以后未必聪明。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但汉明帝刘庄却是一个例外,他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以后更聪明。

刘庄的聪明还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