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3)

宝玉:“怎么?”

袭人:“等二姑娘出嫁后,就要议你的婚事呢!”

宝玉一下子被触动了心事:“婚事?”

宝钗正走到帘外,听到屋内的谈话,不由停住了脚步。

袭人:“听娘娘的意思,像是心中早已选定了人!”

宝玉忙又问道:“谁?”

袭人:“你忘了?往日不是有个癞头和尚说过,宝姑娘项圈上挂的那只金锁,日后只有佩玉的人方可婚配?宝二爷您可不就那个佩玉的么?这可不正是金玉良缘,天作之合?”宝玉生下来时,嘴里含着一块雀卵大小,五彩晶莹的玉,自幼佩戴在颈上。后来宝钗随着母兄进京,客居在贾府,在她项圈上,却佩戴了一个金锁,据说是她幼年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消灾辟邪之物,日后定要寻一个佩玉的人,才能够婚配。宝钗来了之后不久,这个传闻,便已传遍了贾府上下。

站在门帘外的宝钗,脸上一红,不由低头看了看挂在项圈上的金锁。

宝玉一听,不是自己心尖上的那个人,不由感到失望,在屋内冷笑道:“什么金玉良缘!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袭人又笑着取出那串香珠,在他眼前晃了晃:“娘娘若没有这个心,这串红麝香珠,为何只有你跟宝姑娘才有呢?”

袭人口中的这位娘娘,便是宝玉嫡亲的大姐元春,她早早便被选入到宫中,受到皇上的宠幸,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虽是世袭的贵族,但近几十年来,后辈都未曾建功立业,故此面临式微没落的局面。元春是贾府的荣耀,也是贾府重振家业的靠山,只要她一句话,足以改变贾府中每个人的命运。

宝玉是她深爱的弟弟,在她入宫之前,宝玉年岁尚小,她将宝玉抱于膝上,亲自教他读书习字,说起来,宝玉便是她开的蒙。她离家之后,虽深居宫中,仍挂念宝玉,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片刻未能忘怀。

几年前,元春回贾府省亲后,又将美丽的大观园,赐给了宝玉和各位姐妹们居住。宝玉搬进了怡红院,黛玉挑了潇湘馆,宝钗入住了蘅芜苑。二姐姐迎春住进了紫菱洲,三妹妹探春住的是秋爽斋,四妹妹惜春住的是暖香坞。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跟他们的主人一样的,美丽的名字。

自从住进了大观园,宝玉的生活中,似乎永远都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比邻而居的,几乎都是他的姐妹们,那些美丽的,才华横溢的,纯净得如一泓清水般的少女。即便那些服侍在身边的丫鬟,也是青春的,美丽的――这世上又有哪个少年,不愿与青春和美为伴呢?

然而,秋天,万物凋敝的秋天,还是来临了。往年的秋天,宝玉所感受到的,是桂花开了,菊花开了,秋海棠开了,芙蓉花也开了。美酒酿熟了,螃蟹长肥了,正好跟姐妹们在菊花丛前畅饮美酒,开螃蟹宴,作菊花诗。在桂花树底下看姐妹们临水垂钓,或者荡舟到那芦苇丛中,惊起一群鸥鹭。

可今年却不同。先是才入秋时,怡红院里好好的一株芙蓉花,竟无故死了半边。那似乎是个不祥之兆,很快,便又传来了二姐姐迎春就要出嫁的消息。宝玉正在伤感留恋之际,他的母亲王夫人,又气势汹汹地派人抄拣大观园,赶走了不少青春的,美丽的丫鬟。其中最让他放不下的,便是打小儿便服侍自己的,聪明灵巧的俏丫头晴雯,也含冤抱病,被逐出了园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