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5年到1970年,连年的贸易顺差使日本积累了巨额财富,且顺差幅度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内外提出了“日元汇率是否评价过低”的质疑,围绕日元的议论开始活跃,日元的升值压力迅速增大。不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日元的汇率直到1971年一直保持在1∶360的水平,波动幅度为±10%。
1971年8月初,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停止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崩溃。一时间,国际社会一片混乱。日本政府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在8月29日宣布日元开始实行临时浮动,日元走向升值的序幕揭开了。当年日元对美元就升值了,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变为1美元兑换308日元。
到1973年,不断升值的日元被认为是“与马克不相上下的硬货币”。9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整个西方世界陷入经济萧条,日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到1978年11月,日本被迫实行“卡特支持美元计划”,美元兑日元汇率突破了1∶200大关。
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世纪80年代,面对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和衰退,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比如:在企业普遍推广减少投资、节约开支的“减量经营”方针,贯彻革新技术、降低能耗的生产合理化措施;逐一在全国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改革措施。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很快收到实效,日本不但未在危机中受到多大的冲击,而且还利用其他国家陷于危机的这个最佳时机发了一笔“横财”。随着日本巨额顺差的不断积累,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幅度也越来越大,日本终于取代美国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贷款国和债权国。国际社会在对此感到震惊的同时,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也愈加强烈。
终于,感受到严重威胁的美国在1985年召开“广场会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此后,在国际收支巨额黑字的压力下,日元开始了10年的升值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真正开始推进日元的国际化。8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升值日元大量流出日本,日元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1986年年底东京离岸金融市场正式创立,日元的国际化向纵深发展,日元在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国际投资与信贷以及国际市场干预方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在特别提款权的定值篮子中,日元的权重两次被提高,达到21%,日元的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从总体上看,日元的国际化相对于其他国际货币来说,并不理想。因为作为主要货币的外汇汇率设定基准功能,美元、法郎和英镑等都被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盯住货币,但至今并未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将日元当作盯住的基本货币。另一方面,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资产的状况更是不佳,1997年以来,日元在全球储备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5%左右,目前总体趋势还略有下降。
而且在历史上,日元兑美元汇率多次出现大幅波动,反映了日元汇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美元依赖”,说明日本经济体系面对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难以采取灵活的对应措施,日元尚不能自立,日本的经济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也难以自立,不能实现可控制的日元汇率波动。
的确,日本经济为日元国际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日本的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巨额黑字状况,日本的外部经济亦长期失衡,日元随之处于长期升值状态,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创伤,造成严重的“日元升值综合症”,其表现是:出口受到打压;引发资产泡沫;成为国际游资的投机对象,日元的真正价值常常迷失在货币投机中,只要美国经济一遇风吹草动,不论日本经济是繁荣还是萧条,都会引发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日元升值和美元贬值。
总之,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与完善国内金融体系相辅相成的过程,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和开放度如果不能适应国际货币的要求,那么,推进本币国际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贸易国家”,在其他相应条件尚不具备,尤其是在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开放度十分欠缺的情况下,企图通过直接的货币国际化来挑战“原有主导货币的霸权”,其结果只能是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