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新月满月

到底百回本《 西游记 》的作者是谁?

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吴承恩!这个答案得益于数十年来全国上下的教育灌输,并且几乎所有出版的百回本《 西游记 》都赫然印着“吴承恩”三个字。但其实,“吴承恩”取得百回本《 西游记 》的著作权,也不过就是几十年前的事情——这仅仅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依旧在继续,基本分为两大派:一派支持吴承恩为百回本《 西游记 》的作者,另一派则指出吴承恩并非百回本《 西游记 》的作者。当然,数十年间陆续又有一两个单独的观点被提出,支持其他人( 如“李春芳” )为百回本《 西游记 》的作者,但毕竟成不了大气候。

比较有意思的现状是,互掐的两大门派谁也不让谁,各持己见,但他们双方所能凭借的“最有利”的证据,其实都不属于铁证:

◎ 天启《 淮安府志 》卷十九《 艺文志 》——《 淮贤文目 》中有着如下的著录: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 清初黄虞稷所撰的《 千倾堂书目 》卷八“史部地理类”有着如下的著录:

“唐鹤征《 南游记 》三卷;吴承恩《 西游记 》;沈明臣《 四明山游记 》一卷。”

“吴作”与“非吴作”所激战的最终证据就是这两条了,此外所有的“证据”,都是在先肯定或是否定“《 淮安府志 》中吴承恩所作《 西游记 》为小说”以及肯定或是否定“《 千倾堂书目 》中的吴承恩《 西游记 》为游记”的前提下而引申的论证。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这场百回本《 西游记 》作者之争就没有消停过,而且越演越烈,但谁也不能说服谁,因为证据还是太少,都是自圆其说——我属于“非吴作”一派,但我无意在此论证有关“吴承恩”的任何事情,因为这本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事情,而且不管分歧有多大,首先都应该回到文本,以文本为出发点,才可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我只想在此讨论一下百回本《 西游记 》的成形的大概过程。

现存最早的百回本《 西游记 》扉页中题“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共二十卷;而卷九、十、十九、二十又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第三行又题“书林熊云滨重锲”。这清楚地表明,这一版本至少是三种版本的混合体——这与我的“汇编之书”的观点是吻合的,这一部拼杂而成的“奇书”,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书商”( 金陵书坊主 )为适应当时的阅读形势,及其追逐读者市场的一个“快餐式”的产物。

明朝中叶是古代书籍刊刻印行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籍刊刻出版由官府转向民间,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由书商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书坊,金陵的“世德堂”就是其中一家。当时的金陵是全国书坊的最集中之地,在这样一个“出版社”和“印书厂”云集的文化中心,一部好的“畅销书”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书坊为了标榜“新编”、“新作”或“新订”、“重订”以吸引读者,不惜窜改古籍的原作,或修缀拼接,或改头换面,使之成为一本“新”的“流行读物”。

面对这种不良风气,顾炎武曾经有过批评:

万历间人多好改革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 日知录 》卷十八 )

而清代著名版本学家黄荛圃亦有“明人喜刻书,而又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废于古( 见《 黄荛圃书跋 》)”的批评,更有人曾有过“明人刻书而书亡”之叹(《 书林清话 》)。由此可见,这种“不尊重原作、妄加改窜”的做法,已经成为当时出版界的通病。由此可想,百回本《 西游记 》也许正是从这种“拆补拼缀”中诞生的“畅销书”。

百回本《 西游记 》的缝补痕迹极为明显,有生硬连接之嫌疑,我有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测,也许它是按照这个结构来拼接的:

也许在百回本《 西游记 》之前,这世上早已经存在了有关“前七回”的文字,而且“前七回”文字非常完整,它描写了一只妖猴从出世到被镇压的完整过程,其实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感觉差不多,或许在世上真的存在过一本包含前七回主体内容的“《 镇魔记 》”吧!如果有,它可能就是百回本《 西游记 》的起因。

当时“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本子所见,那无非是由十几个粗糙的小故事组成的“历险记”,但其中提到了“猴行者”以及它曾经犯过罪孽的信息。也许就是这一点打动了书商的心,他迅速想到,如果可以将“《 镇魔记 》”中间的猴子与“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结合在一起,那估计是一种很不错的创意!于是,他请到了当时的几个颇熟练的“写手”,开始策划这本“奇书”。

首先要解决的事情是,如何将两个故事连接起来,于是“写手”们寻找到了一个契合点,那就是唐太宗——其实在唐朝时就有“唐太宗入冥记”的文字( 如今记载这段文字的敦煌写经被藏于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当然,我们在今人整理校录的《 敦煌变文集 》中也能见到 ),明朝应该也有这类的故事流传,于是,“入冥记”成了连接“《 镇魔记 》”和“唐三藏西天取经”故事的桥梁,形成了如今百回本的雏形:

◎ “《 镇魔记 》”( 约八回文字 )

◎ “入冥记”( 约一万字 )

◎ “唐三藏西天取经”( 约十七回文字 )

这样的结构虽然很是简单,但要比百回本《 西游记 》要紧凑许多,而内容也非常均衡。但如果单单只是这点篇幅,显然离预想的效果很有距离,倘若能够扩充到一百回整,则这本就蔚为可观了,但由二十回的篇幅突然暴涨到一百回,这又谈何容易?“《 镇魔记 》”由于相对完整,所以只能微调,删减无关的,增加连接的,却是不能再扩充了;而“入冥记”虽然有增加篇幅的余地,但毕竟这只是一个过渡用的桥段,再加也加不了几回;唯一可以无限量增加的,就是“唐三藏西天取经”这部分故事,所以书商和几个“写手”们进行了策划,要大幅度增加取经的故事,但加入数量如此庞大的篇幅,总要有个说法,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我们都很熟悉,如今普天之下的人也基本都很熟悉的说法——

“九九八十一难”!

只要有了这个“说法”,几乎就可以凭空增加近八十个回目,于是一切穿插拼缀都可以合情合理。于是新的结构逐渐形成:

◎ “《 镇魔记 》”( 约七回 )

◎ “魏征梦斩泾河龙”( 约二回 )

◎ “唐太宗入冥记”( 约一回 )

◎ “刘全进瓜”( 约一回 )

◎ “唐太宗求法”( 约一回 )

◎ “唐三藏西天取经”( 约八十八回 )

如此就形成了一本刻意制造的一百回整的奇书,或许它就是那部传说中的《 西游释厄传 》,它是百回本《 西游记 》的“半完成”形态——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百回本《 西游记 》会形成那种“前七回”精妙,“中六回”混乱,“后八十七回”拖沓重复的局面,而且“后八十七回”中有很多故事好像是为了凑数而插补进去的,这也许就是书商和“写手”们为了生生凑成一百回整而做出的努力吧!

但这样一个“半完成”状态的“《 西游释厄传 》”,与百回本《 西游记 》还存在着一段距离,到底这段距离是什么?又将如何完成这段距离,完成有关《 西游记 》前世今生的转变呢?请看第五回,也是最后一回《 星尘凡俗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