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百回本《 西游记 》第十三回“取经开始”到第一百回“取经结束”,这中间八十七回的篇幅,都在重复一个“佛肚竹模式”:此竹其节间膨大,状如佛肚,形状奇特,故得名“佛肚”,而《 西游记 》的取经部分也存在这个问题——总是遇见问题,发生冲突,最后继续前进。如此如一节节的佛肚竹一般,包含了四十多个大小故事,好似蚯蚓一般,切作数段,依然可以段段独立存活。
百回本《 西游记 》这种可以随意“隔断”和“合并”的特性,也就意味着故事与故事之间可以不断地插入新的故事:在四十几个故事中,有的写得文字很好,有的却文字一塌糊涂,有的故事创意很好,但有的却既拖沓又重复,甚至是将之前的几个故事拼拼凑凑而已!倘若百回本《 西游记 》出于一人之手,又怎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所以我在《 天涯道路 》部分,曾多次在文章和批语中提到过有关“此定为后人伪作”的概念。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我所谓“伪作”的概念,其实是针对“西游原始文字”而言的,是后人增补上去的故事——而所谓“后人”,其实也是明朝那些古人了。
在这里,我想以构思与文字的新旧优劣作为标准,比较郑重地将“西游十四年”间出现的故事进行相对合情合理的划分,基本上分为四大类:
◎ 疑似原始文本中的故事,简称为“原始”。
◎ 疑似原始文本但后来经过加工丰富的故事,简称为“改良”。
◎ 疑似后人增加的优秀故事,简称为“添花”。
◎ 疑似后人为了凑数而增加的俗套故事,简称为“蛇足”。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现行的“西游十四年”( 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 ),结果如下:
根据上表,在四十一个大小故事中,“原始本”只占了十一个,“改良本”占了十二个,“添花本”占了十个,“蛇足本”占了八个。按照这个数字,意味着依据原始《 西游记 》文本呈现或是改良呈现的,只有二十三个故事,占总数的一半,余下的十八个故事,都属于后人编撰加入的——要依据这个表格来看,“西游十四年”所发生的故事还真是良莠不齐,这长达八十七回的西游文字不但不是“天衣无缝”,而且缝补拼缀甚多,都赶上“百结悬鹑”的乞丐衣了!
这个结论倒也不是信口雌黄,只要按这个分类来对比阅读,优劣真伪,便无法遁形了!单以“蛇足”故事而言,我在《 天涯道路 》中就曾对“荆棘岭对诗事件”( 详见《 胭脂泪 》)、“灭法国”( 详见《 拈花笑 》)以及“铜台府地灵县抢劫事件”( 详见《 雁落秋声 》)进行过比较细致的剖析,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其实莫说“西游十四年”的故事是拼缀而来,就连整本《 西游记 》亦是缝补痕迹宛然!大的分割点有两点,分别是第七回和第十三回,将整部《 西游记 》分割成三部分:
第一大部分是“闹天宫”。从第一回始到第七回止,从猴子出世一直写到闹天宫后被镇压,这是一个最为完整的部分,也是整部百回本《 西游记 》中内容最为精彩,结构最为创新,语言最为舒服,文字最为平实的部分。简直是可以独立成书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入冥记”。从第八回始到第十三回前半回止,这是一个文字和内容俱混乱的部分,语言风格也和前后完全不统一,并且由四( 或五 )个小部分拼接而成——
◎ 梦斩泾河龙
◎ 唐太宗入冥记
◎ 刘全进瓜
◎ 观音显像化金蝉
○ 陈光蕊本事( 清刊本《 新说西游记 》)
第三部分就是“取真经”。从第十三回开始到第一百回结束,内容良莠不齐,文字优劣共存,既拖沓又雷同,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尾巴。
至此,疑问又产生了:为什么百回本《 西游记 》的结构会是这样混乱不堪?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百回本《 西游记 》并不是一本“个人创作”,而只是一本“汇编之书”,而且就算是汇编,也是很多人一起在短时间内攒出来的,仅仅只是做到了略微统一语言风格,连校对工作都还没有做到位,明显的错误随意就能举出好多:
其一,“猴子吃荤吃素前后矛盾”——
在第二十七回中,明明猴子有这样一段吃荤的自白:
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而到了第三十九回,乌鸡国度气救国王时,猴子又变成了吃素的典范:
那八戒上前就要度气,三藏一把扯住道:“使不得!还教悟空来。”那师父甚有主张。原来猪八戒自幼儿伤生作孽吃人,是一口浊气,惟行者从小修持,咬松嚼柏,吃桃果为生,是一口清气。
这说明百回本《 西游记 》的编撰者根?不注意细节的前后呼应。
其二,“西海龙王名讳混乱至极”——
在百回本《 西游记 》第三回中,四海龙王分别为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到了西游记第十五回鹰愁涧收白龙时,西海龙王依旧是敖闰。而到了第四十一回时,北海龙王敖顺变成了“敖闰”,西海龙王敖闰则变成了“敖顺”。四十三回衡阳峪收鼍洁时,西海龙王亦是“敖顺”,并且一顺到底,再也没改过,但在第七十七回,北海龙王又成了“敖顺”。
这种一错再错,已经不是“校对失误”可以形容的,这说明,的确有很多人在编撰这部百回本《 西游记 》,并且时间仓促,根本来不及查对。
其三,“双青狮之误”——
在第三十六回和第七十四回,文殊菩萨的青狮两次下凡,这当然不是菩萨的错误,他并非没有严格看管自己的狮子,也不是因为西天施行单双号的缘故要养两头狮子,这是由于编撰者没有审视全书,就任意增加妖魔所导致的后果。
其四,“通关文牒盖印之误”——
在第一百回中,唐太宗曾御览通关文牒,这里的错误有点儿大得离谱:
( 三藏 )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我很想问一问百回本《 西游记 》的编撰者,“狮驼国”的国印是如何盖上去的?根据第七十四回的记录,整个狮驼国只是一个空壳,因为大鹏在“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上夺了他的江山,如今尽是些妖怪”。既然如此,取经团到哪去找到五百年前就被遗失的“狮驼国印”?这岂非笑话!
还有,既然上面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三个天竺直辖市的大印,为什么没有盖上大天竺国的国印?是没有盖吗?请看第九十四回的记录:
国王见了,教请行者三位近前道:“汝等将关文拿上来,朕当用宝花押交付汝等,外多备盘缠,送你三位早去灵山见佛,若取经回来,还有重谢。留驸马在此,勿得悬念。”行者称谢,遂教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看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
在大天竺国分明用了印,而且还是一个重要情节,为什么在第一百回却消失了?这只能说明编撰人员各负责一部分,并且还是偶尔凭记忆来编辑改写,这种编辑实在令人发指!
其五,“唐三藏问题”——
在第九十九回,观音菩萨念灾难簿子的时候,一劈头就是四个莫名其妙的灾难: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
这四难在“明刊本”中根本就没有体现,何以难之?后来在清刊本中补上了“陈光蕊本事”以及“江流儿故事”,这才将这四难说圆满——但又出现了“唐三藏性格前后不一致”的大问题,在清刊本第九回中,陈玄奘可是手刃了仇人的:
( 丞相 )把刘洪拿到洪江渡口先年打死陈光蕊处。丞相与小姐、玄奘,三人亲到江边,望空祭奠,活剜取刘洪心肝,祭了光蕊,烧了祭文一道。
这样一个为了报杀父之仇,竟然活活地把个刘洪开膛破肚,剜了心肝的和尚;我实在很难和日后西天路上那个所谓“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唐三藏联系起来,这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人!这种错误,更加说明了百回本《 西游记 》的“累世汇编性”,因为它不在一个大的统一的架构之下,所以才会导致漏洞百出,透得进阳光——只要仔细阅读《 西游记 》的文本,类似这样的错误可谓比比皆是。
既然《 西游记 》的结构如此之混乱不堪,那么,到底《 西游记 》一书是怎么成形的呢?它的编撰者又是谁呢?它到底汇编了哪些已有的文字内容呢?欲知这一切的谜团,请看第四回《 新月满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