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还不是他们的经营思想中最离经叛道的方面:从制作到配送,在这个生产流程中,他们希望把其中每个能外包的任务都外包出去。原因何在呢?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在传统食品企业看来最有价值的“什么”,他们只关心对慈善机构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他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赚钱,只有赚钱,他们才有钱可捐。当时,按照他们设想的“即插即用”管理模式,他们把公司的任务(什么)接入一系列与零售商经营相关联的模块中。今天,纽曼公司办公室的大门上依旧挂着一张标语:“据说,要在经营中取得成功,你就要遵守三条规则。幸运的是,我们对这三条规则一无所知。”
找到一个瓶装厂是这个初创企业首先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大型瓶装厂的目标是产量超过10万个单元的产品。这个靠明星效应做后台的小企业自然也就不被看好了。最终,霍奇纳还是说服了一家不在波士顿的瓶装厂,并把色拉调味品配方交给他们的试剂厂,但这又碰到另一个问题,因为缺少必要的化学物质,不能保证他们的配方在货架销售期间不会变质。但办法总会有的,混合色拉调味品中的成分,本身就会形成一种天然的防腐胶。于是,瓶装厂退回了纽曼公司的第一批调味品。如此又折腾了几次,但每次他们都不得不告诉瓶装厂,再给他们几周时间。最后,瓶装厂终于失去了耐心,退出了合作。
这让两个人倍感受挫,但他们还是决心再作一次努力。纽曼和霍奇纳准备在商场搞一次消费者品尝活动,看看他们的调味品是不是确实好于现有品牌。活动地点选在了附近一家名叫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没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个玛莎?斯图尔特)的宴会厅厨房,此时,斯图尔特的事业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两个做色拉调味品的媒体明星后来也承认,“假如我们的产品没有得到好评,我们很可能会彻底放弃。”不过,他们的调味品却大受欢迎,于是,他们决定坚持下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邂逅了斯图?莱昂纳德(Stew Leonard),当地一家大型超市的老板。在检验了他们的色拉调味品之后,莱昂纳德说服波士顿的一家瓶装厂接手纽曼公司的产品。不过,这家瓶装厂是因为莱昂纳德恰好是他们最大的客户,而且正准备为他们的调味品商店订购2000箱纽曼公司的产品,才接手这项业务的。
有了制造产品环节的“什么”,再加上莱昂纳德在起步阶段为配送产品和产品销售环节提供的“什么”,让纽曼和霍奇纳全力攻克了创造需求环节上的“什么”。最终,他们的决定让自己的产品更具活力与乐趣,把“纽曼”那迷人眨眼般的幽默和各种美妙的口味、健康自然的成分和慈善性事业结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