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小环境求生存--低调的华丽

部队没有纪律,就没有战斗力。所以,当兵的第一件事就是学规矩,懂纪律。

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事情,公司的高层总是会做出一些人情化的决定,这样其实并不是很好。对于新进来的员工,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告诉他们,公司的纪律有哪些,哪些高压线碰不得,碰了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等等。

特别是一些服务型企业,在全国各个地方都设有分店,那么,怎么让每个分店都百分之百地传承总店的特色,怎么保证分店的工作人员能团结在一起,不消极怠工?是纪律!一旦明确了职责所在,员工做错了的话,不需要老板来说什么,纪律上已经写了的,员工自己也知道。

所以,好的纪律能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让工作中的很多事情的处理有了准则,使员工能踏实工作。

史玉柱仔细分析了当年的失败原因,所以在之后的公司发展中,特别注重企业的秩序。史玉柱说过,他的公司从建立之初,就严格按照上市的标准去进行日常管理和系统建设。也就是说,再次站起来的史玉柱,不再如当年般的锋芒毕露,相反,他变得很务实,变得很低调。

要不是还钱风波,没有人会相信,史玉柱真的再次站了起来。有趣的是,在史玉柱还钱计划准备开始的时候,他参加了一档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说到史玉柱失败的话题时,竟然有在场的观众直言不讳地对史玉柱进行现场批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都不相信史玉柱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站了起来。

无论怎么改变角度,无论怎么去注解,史玉柱的沉浮永远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事。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意识里,总是不能够轻易原谅一个人的失败。

所以,失败之后成功复出的史玉柱不太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显得很低调。在这个男人的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道不尽的委屈和失望。他深刻地明白了,在中国这种环境中,一个企业家该如何去生存。

平静与沉默,或许正是史玉柱所想要的。回头想一下,在媒体无形的快刀之下,巨人在阵痛中仿佛顷刻间失去了还击的能力,一个庞然大物居然倒在了媒体的推波助澜中。所以,一个企业,绝对不能放置于无数的镁光灯之下。没有媒体在你一帆风顺时喝彩,也没有媒体在你失意时落井下石,这反而是一种多年来难得的轻松与自然。这种简单,史玉柱在努力坚持着。

外界认识的史玉柱,是一个大胆的狂人,他的公司都是高速成长起来的。而在史玉柱的自我解读里,却经常对别人说自己胆子很小,自己的公司只是在稳步发展,他没有那么大胆。在他的圈子里,他是公认的胆子最小的一个。因为他一个时期只敢做一件事,也不敢做一些风险投资。

在资本运作方面,有的人能通过各种通天手段,让自己的壳子公司不断进行资产整合,积累起一大批资产,然后进行资产评估,最后成为表面上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寻找机会上市。其实,这样高速发展的公司,多半不是靠业务来支撑的,而是通过一些资本手段进行的,很危险。因为它完全是在负资产高速运作,只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切的努力将会功亏一篑。这个风险系数实在是太高了。

在史玉柱第一次创业成功时,他的公司是零负债的,因为当时他手下的业务进展都十分顺利,他对贷款这些行为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玉柱内在的胆小。因为他害怕贷款下去,会使公司的人对于银行有依赖性,而失去业务上背水一战的决心,而且,他更害怕公司里会有很多烂账。而在第二次创业成功之后,他也继续以这样的债务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公司财务。或许你会觉得史玉柱这样的做法,实在有些乡下人的小家子气,但是,在现金就是企业命根子的今天,在局势动荡的整个外围经济环境下,手握重金才是王道。而负债,绝对不是民营企业所能玩的,更不应该是民营企业长期触碰的东西。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负债就意味着成为资本的傀儡,甚至是一辈子的对赌。

据了解,其实第一次创业失败时的史玉柱,只是缺少仅仅5000万的资金。5000万,就可以成功地把巨人大厦盖起来了,而这5000万,在出问题之前的史玉柱看来,只是一小段时间的公司利润而已。这个时候,只要银行或者哪个机构能伸手拉一把,没准自己就不会摔得这么厉害。而在媒体一边倒的狂轰滥炸下,没等巨人自己宣布倒闭,舆论和外界的压力已经对这个年轻的公司进行了最后的宣判。可见,史玉柱在复出后,很少再去面对媒体,是有心理原因的。

同时也告诉我们,财富是经不起炫耀的。有了财富之后,就会遇到拥有财富的烦恼。史玉柱的确很惨,几乎可以这么说,当年的巨人是被媒体给轰倒的。在史玉柱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媒体不约而同地一齐倒戈,这实在让史玉柱有些措手不及。可能是之前的巨人太成功了,处处都有巨人的足迹,大起就必定会有大落。而这一切,倒是来得有些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了。

人不能锋芒太露,毕竟这个社会上的竞争是极其残酷的,更何况很多人的利益心态比较失衡,嫉妒心理普遍比较强。而且,在中国人的意识根基里,你巨富就意味着你剥削得厉害;如果在剥削上做不了文章的话,就说你欺骗消费者;等等。总之你有钱就是有错,特别是还有那么多钱,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敢想的,甚至做几百年的事情都赚不到的钱,被你那么轻松地一下子就赚到了,这样的“资本家”是必须被打倒的。

5000万对于当时的巨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为什么会因为这5000万让巨人的资金链断裂呢?这里就有一个“现金流”的问题了。什么是现金流?现金流就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与流出的数量。现在我们越来越讲究现金流的管理,因为这往往决定着一个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企业抗风险能力以及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基础。

失败之后的史玉柱,在庐山召开公司会议,面对公司员工的批评,史玉柱真实地、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之处。他在事后回忆这段往事时也承认,自己当时已经疯了,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当时的个人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因此,史玉柱回忆巨人的危机时,也常说,当时就算巨人能挺过那一关,也还是会在别的地方摔倒的,按照当时的状况,巨人倒闭是必然的。

这说明,史玉柱和当时极度膨胀的巨人集团,在内部管理上,的确存在着很多致命的问题。战略上的“大跃进”,让这个年轻的公司迅速走上了资本多元化的道路,而一路下来,很多保健品和计算机产品的销售并不理想,很多产品最终以亏损结束。而因为“大跃进”式的迅速扩张,使得公司在人才储备和管理方面严重滞后。人才的扩招和培训的不足,导致了基层的盲目,同时人才的不足也致使公司内部充斥很多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人,也直接导致了公司管理的混乱。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别具一格的批斗会,瞬间将失败的怨气都化解掉了,顷刻间油然而生一种末路英雄的悲情色彩。因为自己破天荒地主动找员工批斗自己,因为自己面壁时一言不发、茶饭不思,这个时候,反而是史玉柱人格魅力最耀眼的时刻。所以,批斗会之后,团队并没有解散,团队的骨干们也都坚信,现在这个状态的史玉柱,绝对还能站得起来。

这里又得谈到“腐败”一词。多个个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织;组织因为管理问题,形成了制度;制度为了能实行下去,就设置了权限;而权限就衍生出了权力;权力直接影响着各个团体间的利益;利益因为各个群体的权限不对等,于是就产生了利益分配的问题。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平衡利益的时间段内,只有以绝对的权力来压制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由此就由绝对的权力产生了绝对的腐败问题。任何形式的组织形态,都将长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利益的不对等将长期存在。公司大了,首先高层就会因为成就感和不断提升的社会地位,而逐渐失去创业的激情,把注意力逐渐由创业的激情转变成管理上的政治斗争。

中国的文字很有趣,比如,我们常用“庞大”来形容大公司大企业,表面上看,庞大是褒义词,是说明这家公司或者企业实力雄厚。但是,在中国的文字的含义里,“庞大”又代表着笨重,反应慢。在大公司里面,一个议案、一个决策的通过要经过层层的会议研究,这往往会葬送掉案子实施的最佳时间。同时在各层会议过程中,案子会一改再改,最后出来的案子往往没有特色,也会失去原有的突破。

而且,在大公司里面,各个管理层都慢慢地发展了自己的人脉,对于一些职位的竞争,显得过于政治化,这样就会流失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才。大部分人,一旦有了权力,有了成就,就会飘飘然,会迷失自我。他们会觉得,该有的也有了,生活已经足够好了,会怡然自得,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一个顶峰,难以再有突破,从而失去了激情。而在企业里,激情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这个阶段的公司,机构已经十分完善和庞大了。公司从上到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则,公司的企业文化已经成熟。

公司大了之后,管理上就会出现政治化问题,这个现象可能出现在每一家大公司的内部,当然,也可能出现在一些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公司里。这是人性的一个表象,作为高层,手拿着股票,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投在资本市场里,而不是在日常的公司战略细节上。由此,中高层就占据着公司的实际运作权,同时由于公司的中高层比较多,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就会混乱,自然就会形成各种小团体,它们会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为目的,争取掌握更多的权力。

史玉柱觉察到了这种情况,他认为只有进行再创业,才可以重新唤起公司里的创业气氛。而在这个试图进行注意力转移的过程中交些学费,是在所难免的。

解决“大公司病”,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特效药”,也只有在业务上不断进行升级和扩张,激发员工二次创业的热情,从而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蒸发腐败的气氛。

没有人真实地知道史玉柱这几年是如何走下来的,更没有人真实地感受过在负债2.5亿,然后背负着无数骂名,再站出来还钱给大家的滋味。我们可以发现,复出之后的史玉柱,总是在刻意和他的老冤家媒体保持着距离。史玉柱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自己胆子很小,就是刻意保持着一种平凡的低调。这几年,通过放手管理,我们似乎更难在媒体的镁光灯下发现史玉柱了,对于他之前的那段辛酸的经历,他也选择了将其保留在自己的心里。

而这种低调,使史玉柱避免了被媒体的再次放大,他没有再次被媒体捧上天,吹成神,自己也没有被媒体所误导。这种低调,使他的巨人,无论是从最初的靠脑白金艰苦奋斗求生存,还是到黄金搭档的炉火纯青,或是到《征途》的上市,都尽可能地避免了媒体的话题困扰。

公司在小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被放置于媒体的集体关注下。有人可能乐此不疲地参加一些节目,试图通过营销自己来扩大自己和自己企业的知名度。可是,凡事都有个度,商业作秀应该只是企业领导人的阶段性任务,绝对不能是长期任务。任何事情,都要张弛有度,有外有内。在过度的曝光影响之后,选择低调,其实也是一种华丽,只是这种华丽,更加考验创业者的智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