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目标是激情产生的前提
只有当个人和企业具有目标之后,才会产生激情,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更不可能产生激情。目标包括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要让企业具有激情,必须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契合。如果个人与企业目标不一致,那么,个人的激情便与企业绩效毫无关联,甚至还会出现个人做出与企业利益相违背的行为。
3?行动是激情的外在表现
只有将激情转化为行动,才具有提升绩效的实际效用。没有行动的激情只能是虚情假意。行动必须专注于目标,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够坚持到取得成果,目标就无法实现,激情也就成了一时冲动,不具有实际意义。
激 励 理 论
激励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针对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激发员工工作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人的工作绩效不只取决于自身能力,还取决于受外界激励的程度。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他认为,只有排在前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从激励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种需求会得到完全满足,但只要得到部分的满足,个体就会转向追求其他方面的需求了。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求。比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他更渴望你给他几个馒头或面包,而不是你赞赏他长得如何英俊潇洒或出类拔萃。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结果他发现,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员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够对人们产生极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只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对员工们产生多大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