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漂亮的女秘书工作起来经常出错。一天。经理对她说:“你穿的衣服真的很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顿感受宠若惊,老板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一样漂亮!”经理这种颇具分寸的巧妙批评,让女秘书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她没有说什么,只是将经理的委婉批评牢记在心,从那以后,她在工作中几乎再也没出过差错。
批评是一门艺术,其真谛需要经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去总结,去领悟。
不会制造危机感,得过且过
太过安逸的环境,是不利于人的成长与进步的,很多新上任的经理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求部门内的和谐,试图营造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内部工作氛围,而不懂得去为下属制造压力与危机感。
实际上,适当地制造一些危机感对企业和员工都不无好处。为什么?太过安逸、稳定的工作,一般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而且,如果长此安逸、稳定下去的话,不仅对企业造成损失,对个人的危害也会很深。因为,那些长期处于安逸工作环境中的人,一旦遭遇不可避免的变化时,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挪威人的渔船返回港湾,鱼贩子们都挤上来买鱼。可是渔民们捕来的沙丁鱼已经死了,只能低价处理。渔民们哀叹起来:“上帝,我们太不幸了。”
原来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只有汉斯捕来的沙丁鱼还是活蹦乱跳的,而且很生猛。商人们纷纷涌向汉斯:“我出高价,卖给我吧!”
所以,汉斯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他呢,也严守自己的秘密,直到汉斯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里面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其实用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稳定,习惯了安逸,就会缺乏新鲜感和活力,产生惰性。
工作中有危机感是好事。毫无危机感的部门必须制造适当的危机感来激励员工的工作,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离不开这种危机感,事实上确实如此。当员工战胜他们面临的挑战时,他们就会更加自信,从而对部门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晋经理也应该从中受到启发:想要振奋起员工的奋斗意志,首先就要建立危机意识。若是员工没有危机意识,就会安于现状,部门当然更不会进步。部门光荣的历史不能一直缅怀,大家不能总是“吃老本”,因为这样会让员工失去忧患意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 1 唤起下属的危机感
作为经理,应不时提醒你的员工,企业可能会倒闭,部门可能会解散,员工可能会失去工作。这样可以激励员工尽其所能,不至于怠慢工作。
有适当的工作危机感是好事,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员工战胜面临的挑战时,他们就会更加自信,从而为部门作出更大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末,“加农”采取多种经营,打入了计算机市场。它研制的键盘式计算器试销后十分成功。但是好景不长,“加农”在与“卡西欧”推出的小型计算器的竞争中连连失利,出现了巨额赤字,甚至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如何挽救颓势?当时的董事会成员贺来提出:应该把危机告诉全体职工,让他们知道企业处于危险境地的真相,唤起他们的危机感,让大家背水一战。而这种危机感将会使大家群策群力,这在平时是产生不了的。
“加农”采纳了他的建议,向全体员工发出了危机警告。那些以为身居大公司可以高枕无忧的人紧张起来了。职工小组加强了活动,新建议、新方案层出不穷,如何挽救“加农”成为职工日常议论的话题。贺来归纳了职工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最终使“加农”不但顺利度过了危机,而且在六年内就走向了世界。2 培养下属的危机意识
从管理的角度说,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是一种管理手段。作为部门经理,一方面要使员工有压力,有危机感,要让员工感到如果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面对努力找工作的压力,使员工不断努力,产生主动改进工作的愿望;另一方面要把员工的前途与自己的前途相结合,树立团队精神。
培养下属的危机意识需要一些具体途径,如危机管理的知识,让员工清楚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陷阱、危机,清楚转危为安的方法;让员工辩证地看待危机,明确不断学习是前行的动力源泉;加强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提升下属的综合素质,培养下属的敬业精神。
通过对下属危机意识的培养,强化员工切身感受部门发展与自己的关联性,使员工的危机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使员工具有能正确认识自己,能辨识危机并能独立处理危机的能力。
在危机中生存,在危机中发展,这既是部门生存发展的问题,同时又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问题,要让下属认识到需要为此而付出艰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