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执行目标,要依赖计划来推进,但是在用计划推进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现目标总是不能实现。为此,执行者找到了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对执行计划的理解。
我们对计划的理解,仅限于按图建房。先画出图纸来,然后按照图纸打桩、浇铸墙体、上梁,一层一层地去建,最后建成了一栋建筑,这就是理解中的计划。然而在“施工”中,并不是这样的情况。设计图纸有了,地下室也建好了,但是到第一层的时候,发现情况变了,不能按这个计划执行了。这是执行者常常很痛苦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
变化总比计划快
执行计划相对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而言,常常是滞后的,做计划的方式随之也就落后了。传统的管理类教科书教执行者做的计划,是一种规划论指导下的计划。好似一座城市的规划,要设计中心区、商业区、文化区、新科技园区等,而这样的规划是建立在城市环境没有变化的前提下的,但是,企业的计划却是在变动、发展的环境中作出的。因为当企业决定在一个区域内建设一处厂房的时候,竞争者可能已经把这块地圈走了。因此,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的计划就不能像城市的规划那样,而要像军队的计划,随机应变。
城市的规划是静态的计划,而军队式的计划是博弈式的,就像下棋一样,这种博弈式的军队计划会更有针对性。那么,军队怎么做计划呢?
军队的管理者会这样告诉执行者:派出一支部队从这里出发,先占领一号高地,形成战术支撑点,再占领二号高地,然后占领三号高地,最后发起主峰总攻,歼灭所有的敌人。
然后,管理者再向执行者介绍后备计划:攻占一号高地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占领二号高地、三号高地的时候问题是很大的,尤其是占领二号高地的时候,对方会有重兵把守。二号高地久攻不下,就要走后备路线,从侧面穿插过去,直达三号高地,确保主峰攻坚战顺利进行。
执行一项任务,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以变应变,这样军队的计划才能将漏洞减到最小。
在我国古代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内容:《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中,刘备去东吴迎娶新娘,诸葛亮准备几份锦囊,遂唤赵云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诸葛亮要求赵云在出发前不能看,遇到情况才可以打开,没遇到特殊情况是不能打开的,回来后要向丞相报告,再告诉赵云这是什么内容。这种计划中,打开锦囊的前提不同,有什么情况就相应地打开什么锦囊。这就是最早的博弈式计划。
博弈式计划,从军队传播出来,最早被体育登山队所采用。例如这样的登山计划:到了一号营地,天气如有变化,队员就到这儿过夜休息,等待风暴过去之后,再向下一个营地前进。博弈式计划之所以能被很多的公司接受,就源于计划中包含了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情况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