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之后(5)

在某种意义上,真正令人疑惑的是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明白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人的大部分行为有多么不理性,也知道它与令我们快乐的任何实际感觉都毫不相关。就像你凌晨3点想到金厨牌刀具,你最开始想到它是因为厂商打广告,用半小时的信息型广告介绍这种刀具的各种使用方式,让你觉得拥有了这种神奇产品,你的生活会更圆满,你会主持妙语连珠的晚宴,用出神入化的刀工切出其薄如纸的番茄,令满座宾客惊艳。又或者,当你找汽车经销商购买汽车时,如果你和其他95%的购物者一样,你就不会购买福特远征。根据客观理性的评估,购买此款车型是很糟糕的决定,因为它会对地球造成永久的伤害,而且比一般车型更危险,不仅对路上每一个人,对你自己也很危险,更何况它相当耗油,代价不小。但是你大脑皮层的某个后端部分思索着,最近你很喜欢的一些电视广告暗示,这种大型车展现的男子汉气概也许会让你交到新朋友,或者你被“9·11事件”吓倒了,在车子四周装上不必要的钢板,会让你感到莫名的安心。这类想法并不理性,事实上,它们带来的不快乐和快乐一样多。

因此,正统经济学家的假设令人怀疑。他们假设,只要概括消费者理性的个人行动,就可以了解良好的经济有哪些构成因素。“理性”是一种曲解,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个人”造成的麻烦更多。但直到最近,正统经济学家才对这种异议提出很好的反驳理由:“你有其他替代方法吗?”我的意思是,用硬性规定的方式似乎不可能让人更接近目标,比如,指定某人(例如本人)决定每个人的厨房里都必须有一台榨汁机,如果大家全都照做,就会皆大欢喜。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近年来有新情况发生,各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了解如何更直接评估满意度,经济学家则开始发现评估满意度的能力与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之间的联系。2002年,原本是心理学家的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若要了解他所关注的一些事物,可以参阅他和另两位作者合著的《幸福》(Well-being)一书。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享乐心理学”的新概念。“享乐心理学”的定义为:“研究让人在经验和生活上感到愉快和不愉快的因素,其中涉及愉快和痛苦、有趣和无聊、喜悦和悲哀、满足和不满足等感觉,也涉及让人感到痛苦和欢乐的整体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你担心此书中有太不切实际的观点,请放心,卡尼曼的思维就像经济学家。的确,该书第一章“客观的快乐”尝试了解人们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心智状态,并且描述了一项比较“两位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的病历”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他每60秒就要求两位患者以1~10为标准对自己经历的痛苦进行评分,最后再要求患者“在重复接受结肠镜脸查和钡剂灌肠之间作假设性的选择”。确实是让人郁闷的科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注意力转向这个领域,研究人员研究了各种事物,从“回忆经期症状中的偏见”到“受训新伞兵的无畏与勇气”,研究范围很广。研究结果偶尔会有明显的学术口吻,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参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在另一篇文章中,一位研究人员指出,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背景,在刮胡子时割伤自己都不是愉快的经历。但是,实验的多样化让人感到十分有趣。比如,在一项实验中,接受实验者要在得到“吸引人的糖果”和得知《地理问题的答案》之间作一个选择。研究人员要他们戴上装置以便定时测量血压,并且扫描他们的脑部。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人员相信,“我很高兴”这句话并不只是主观叙述。套用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的话说:“我们现在知道,人们对自身感觉的描述,会密切对应到脑部不同部分的实际活动层次,这些活动层次可以用标准的科学方法测量出来。”的确,自认为快乐或者大脑左前额叶区中脑电波活动层次较高的人,也“更可能被朋友认为快乐”、“更可能响应他人的求助”、“更不会在工作中与人争执”,甚至“更不会早死”。换句话说,一位经济学家承认:“心理学家称为主观幸福的东西,似乎是一种实际现象。各种实证测量有高度的一致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快乐是实际存在的状态,我们确实可以了解当事人的感受以及加以评估的方法。这种观点很有颠覆性,会让经济学家开始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生活,并且让他们的问题从“你购买什么东西”改变成“你的生活好吗”。

这种情况不会在一夕间发生,但迟早会出现。因为如果你能够问别人:“你的生活好吗?”并且期望对方的回答代表某种意义,你就能够触及问题的真正核心,也就是让世人困扰的问题:“更多就是更好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