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行这样的评估,斯隆引进了一种管理方法,在此方法的作用之下,经理们基于各自的平均生产水平即斯隆所谓的标准生产来报告他们的生产成果。这样斯隆和他的经理们便能直接将单位成本的提高与其驱动因素联系起来,这些因素涉及工资率的变化、材料及库存成本。由此他们就能够发现短期波动范围之外的因素(包括如日常开支的分配这类会计学因素的作用)14,从而决定需要对何处进行改正以便控制生产成本。
然而,通用公司所运用的标准量的战略还有着其他深远的影响。部门经理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平均之上,因此成功不再意味着随着生产任务在各个工作站的流动之时,对其进行认真的排序并使其同步,这是福特公司一贯的做法。15相反,部门经理们投入于为实现其预期成果而对工厂生产进行优化的过程之中——在标准或近似标准产量的情况下大批量生产同一类产品。
最后的结果是工厂开始以预期或近似预期的速率开展良好的生产活动,然而当工厂不得不大幅度偏离其优化后所达到的标准产量时,其生产效率将会快速地降低。任何不能实现“……绝对平均的生产——或最接近所能获得的绝对平均的生产”都会使生产设备空转,并引起大批量的材料、部件及成品的无用甚至滞销。16这说明市场需求的起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效率。随着超大规模的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其影响力将更加明显,并推动工厂在预定的生产标准的情况下产出更多的产品。
但是,这些前景正是早期汽车工业的扩张形势的写照——生意兴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预期效果。斯隆的经营方法在各个行业中传播开来,完善了福特最早建立的美国式的大规模生产体系。
寻求稳定
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如图2.1所示,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期间,经营者们常常会看到客户需求的上升;与此同时需求量呈现出变动的态势,需求量的波动出现于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并呈明显上升趋势。顷刻之间,他们所依赖的平稳增长不复存在,相对的稳定态势也为不可预知的猛烈的上下波动所替代。
图2.1需求增长变化表
1965~2001年的数据来自美国密西根卫星城的沃德汽车集团编写的《沃德汽车2005年数据》。1956~1964年的数据来自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司编写的《美国汽车制造协会1986年数据》。
与此同时,客户的购买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不可靠。随着这种新型管理体系在全世界各行业的传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产出低价位的替代品。这样可提供给客户的选择更多了,曾经的“大众市场”也随之消失,客户的需求也更加难以预测了。这些状况的出现均给计划以固定的供应速度生产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限制。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