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大户生存调查 (10)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渐渐发现,事实上,不光是王文笔,很多东石的商人都在想办法缓解危机带来的阵痛。这一天,萧清江正在接待一位俄罗斯的客商。交谈中,这位俄罗斯商人也在感叹如今市场的低迷。

“如今,整个俄罗斯的伞业市场萎缩了50%,很多经销商都倒闭了,但我觉得市场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关键是看质量和款式,好的话人们还是会购买。”俄罗斯商人表示。

“签两个柜,两个柜大概就是50万美元,40万~50万美元,平常他一年大概做100万左右,2009年可能会减到50%~60%左右。”萧清江说道。

以往四五十万美元的订单,萧清江基本不会过问,但在2009年的形势下,即便是这样规模的订单他也要亲自洽谈,来争取一切可能的订单。为了解决压港的问题,2009年还在国外设了三四个办事处,一旦出现压港情况,就主动出击,自己想办法在当地卖掉。

在东石另一家制伞企业,我们看到了与其他工厂不一样的生产景象。工人们需要换鞋才能进入厂房,工作时佩戴帽子,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工厂的负责人介绍,对工人的这些特殊要求都是为了生产一种特殊的环保伞。

“现在环保产品在日本市场我们占到50%的市场,日本人是比较讲究环保的。欧美市场现在也开始对化工产品制定环保标准,从2009年开始,按照它的标准来开发产品,来达到它的环保标准。”福建集成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陈德铭说道。

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长期以来就以生产环保伞在当地自成一派,眼前这些生产线,就是这家企业投资1.5亿元刚刚建成的,年产能可达到9 000万把。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环保伞价格相对低廉,产品的款式也颇为新颖,现在这家企业的订单很多,工厂还要加班加点生产。眼下,企业又新投入100万元研发可降解的伞架,一旦成功后,他们生产的雨伞会成为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到时候,他们在日本、欧美环保伞的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深受压港之苦的王清鸿也从一批积压的伞中找到了商机,他替美国一家经销商生产的“壳”牌广告伞,客户一直不提货,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清鸿把这些伞推销给国内的加油站,没想到这批货全部销售一空,王清鸿于是将视线转移到国内市场,首先盯上了广告伞这块蛋糕。

“我们2009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就是接了几个比较大的订单,像三元、康师傅、统一,一个客户等于做了十个客户的订单量。他们是比较大的集团用户,一次就是几十万把。几十万把就等于我们做十几个货柜,国外货柜的单量。集团用户相对来说利润空间要比接国外的代工订单要高。”王清鸿说道。

“要高出多少?”记者问。

“利润能多出一倍。”王清鸿表示。

“那也就是说如果国外一把伞挣一块钱,在国内卖这种广告伞是两块钱,是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