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万岁”(3)

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是“大国中最差的一员”。虽然统一以后的意大利拥有3000万人口,但到1914年为止,它的军事力量还不足称道,陆海军官兵总数只有34万多,仅比日本、美国略高,海军军舰的总吨位不过50万吨,仅比奥匈帝国稍高。意大利不产煤炭,近九成的能源依赖进口;钢铁工业虽然已经创立,但1913年的产量仅为德国的1/17;它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可怜的2.4%,仅为英国和德国的1/6,美国的1/13。更令人沮丧的是,在邻国眼中,意大利不讲信义,难以捉摸,在商业上和领土扩张方面又有着极强的野心。意大利人对自己的劣势了然于胸,在欧洲复杂的利益纷争中积极寻求靠山。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欧洲列强感觉到,让这个刚刚能列入大国名单的国家成为伙伴比当敌人要好得多,于是,意大利也成了这场残酷游戏中的一员。

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纷纷拉帮结伙,最终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法国为核心的“协约国”两大阵营。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欧洲上空战雾弥漫。奥匈皇储被刺,犹如一枚火星,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1914年7月28日,被刺事件发生整一月,奥匈帝国在德国无条件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不久,两大阵营中的各国纷纷卷入。双方在辽阔的欧洲大陆摆开多处战场,大打出手。

这场打了五年的欧洲战争,因后期有多个欧洲以外的国家参与其中而扩至全球,因而被历史家们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至为深远。欧洲列强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大伤元气,大英帝国拱手让出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俄国政府因战争引发了国内的革命而垮台,战败的德国更是割地赔款,惨不忍睹。一些后进国家却借此战登堂入室,跨进世界一流强国行列,日本和美国是其中最大的赢家。如果说,本世纪初的意大利还只是大国俱乐部的一名边际成员的话,那么,日本当时还没有资格参加这个俱乐部。但欧战爆发后,精明的日本人立刻意识到,“此次欧洲的大祸乱,是对大正时代(注:日本嘉仁天皇在位期间的年号)发展日本国运的天佑良机”,抓住这个机会,就能“在世界上提高日本的地位,在东亚进一步巩固日本人的立脚点”。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而后,日本人趁火打劫,迅速占领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群岛,并以武力强行获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战争期间,整个欧洲经济萧条,物资供应紧缺,日本人则趁机大发横财。到1918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的造船总量比战前增加了6倍,上升为世界第六;公司增加了近10000家;企业投资由25亿增加到400亿日元;工业总产值在短短的几年增加了50多亿日元,东京——横滨、大阪——神户两大工业带已形成规模。到1919年,日本的工业产值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实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贸易出口额较战前增加了2.5倍,黄金储备从3亿多剧增到20亿,多年来的入超国变成了出超国,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经此一战,日本人一飞冲天,堂而皇之地加入到大国行列。

由于地理上的孤立位置,日本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崇拜万世一系的天皇、尊重国家传统又不囿于传统、狂热的武士道精神、讲究纪律、坚忍不拔,等等,这种文化虽然有很多缺陷因素,但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文明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有着这样的环境,又具备这样的精神,日本人积极向外扩张的强烈欲望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对于欧洲列强以及日本而言,北美大陆上的美国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其他国家经济上具备的有利条件,美国全部拥有,而不利的条件似乎一个也不存在。良好的社会制度使这个国家始终保持着年轻的活力。世纪之初,莱特兄弟制造的四缸十二马力的汽油发动机飞机成功地飞上了蓝天,预示着美国飞天世纪的到来;1913年,“福特式生产方式”的出现,标准化、流水线和科学管理从此融为一体;同年,由美国政府主导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凿通,巨大的爆炸声,宣告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屏障不再存在。到欧战爆发的1914年,总数已经达到25万英里的铁路线,大大地缩短了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距离;9800万的人口、370亿美元的国民总收入以及377美元的人均收入,将英、法、德、俄诸强远远地抛在后面;4.55亿吨的煤炭产量,几乎是德国或者英国的两倍;钢铁产量几乎与英、法、德、俄的产量总和相等;汽车产量和汽车数量比全世界加在一起还要多,现代能源消耗与整个欧洲相当。

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美国将在1925年全面超过欧洲,但欧战的爆发大大地加快了这一进程。来自欧洲的军火和钢铁方面的订单雪片一样地飞向美国,使这个世外桃园一般的国家的工业生产异常活跃。同东亚小国日本一样,美国也在这场人类罕见的战争中发了大财。它在战后拥有了这个世界40%以上的财富,并且毫不费力地由战前的债务国一跃而成为欧洲的债权国。原先1925年全面超过欧洲的预计,因为战争的爆发、原有大国的经济损失以及正常社会生活的脱节,而提前了6年,于1919年实现。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在战争后期加入战阵,与英、法等国一道成为战胜国,取得了战后在国际重大事务中的话语权。欧洲人统治世界的历史从此结束,美国时代到来。

理论上,这场战争是中国咸鱼翻身的绝佳机会,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完全可以借参战之机,取得与西方列强平等对话的地位,运气好的话,大清帝国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还可以因此而取缔。但是,这个国家积弱太深,此时还不能振作。袁世凯的民国政府更是忙于纷乱的内政,急于建立独裁政体,而无力西顾。袁世凯死后的中央政府,虽然在大战的后期宣布加入战阵,并于战后忝在胜国之列,但最终未获其利,反取其辱。此为后话。

日本对德国宣战的前一周,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发来最后通牒,措辞强硬地表明,一月之内,德国如果不将包括青岛在内的胶州湾全部转交日本,日本将为维护英日同盟之义务而实施武力攻占。稍后,日本人言出必行,出兵占领了青岛和胶济线。日本人的企图并不限于取得德国人在中国山东的全部势力范围,他们更大的野心在于,借西方各国打得不可开交而无力东顾之机,实施他们所谓的大陆政策,一举吞并中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