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到江南(3)

十几年以后,死期将至的乾隆忽然英明起来,对南巡之举作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为深刻的反思:

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注:引自《清史稿?吴熊光传》)

作为一国之主宰,能这样反思自己的行为,实属不易,然而,这迟到的反思已于事无补。

不过,乾隆皇帝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二百多年以后,江浙等地的大小旅游公司,时刻铭记乾隆皇帝的丰功伟绩,在各旅游景点纷纷打出了乾隆这张“皇牌”。那些具有浓烈“皇帝情结”的旅游者,沿着当年皇帝走过的路线,到皇帝曾经去过的地方游山玩水,不似皇帝,胜似皇帝。旅游公司的商人们在财源广进的时候,对神圣皇帝陛下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也是在二百多年以后,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的三流剧作家们,极富想象地把乾隆皇帝和江南美女联系起来,以皇帝泡妞为内容的影视剧由此而充斥银幕荧屏。乾隆六下江南是否为搜罗江南美女?于史并无太多太实的根据。但乾隆皇帝为二十世纪的中华影视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就在乾隆皇帝的南下大军在北京江浙之间穿梭往返,为帝国的河工海塘和农桑事业殚精竭虑的时候,在遥远的大不列颠,英国人却另辟蹊径,走上了机器化生产的康庄大道。

织布机上的飞梭越来越快,远远超过了乾隆皇帝在大江南北的穿行速度。织布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棉纱严重短缺的问题。当时普遍使用的手摇纺纱机只能纺一根纱,五、六名纺纱工纺出来的纱只能供一名织工之用。英国工商界联合组织“伦敦工艺协会”于1760年设立一项特别奖金,重金奖励纺纱机的发明。

一个名叫詹姆斯?哈格里弗斯的木匠,有一天不小心碰倒了他妻子的手摇纺纱机,仍在转动的纺轮还能带动直立的纺锤纺纱。偶然的发现让他灵光一闪。他制作一个木架,将多个直立的纺锤置于架上,转动纺轮就可以将多个纺锤带动,可以同时纺纱数根。他以妻子的名字命名,称为“珍妮纺纱机”,于1767年申请了专利。经过逐步的改良,“珍妮纺纱机”由最初只能纺纱八根增加到后来的八十至一百根,成百倍地提高了纺纱的速度。

美发师理查德?阿莱克特,于1769年发明了一种更为复杂纺纱机。这种新型的纺纱机由很多滚轴安装而成,经由滚轴的转动纺出棉纱。它还可以接装在水车上,利用水力转动滚轴,自动纺纱。阿莱克特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水力纺纱机”

各种新型的纺纱机相继发明,棉纱短缺现象解除。棉纱生产的快速,反而使飞梭织布机显得过于迟慢。于是有了卡特莱特教士的动力织布机的发明。英国的纺织业因新发明而迅速地发达起来。

阿莱克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制同一年,格拉斯哥大学的仪器修理员詹姆斯?瓦特,在他花钱租来的地窖里,制造出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获得了专利。他先发明了一种冷凝式分离器,把机器的冷凝过程从气缸中分离出来,然后又在别人的指导下,用镗炮筒的办法,制作了新的气缸和活塞,堵住了漏气,从而解决了旧式蒸汽机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这种高效的现代蒸汽机,在瓦特与卜尔顿合作组建的公司成批生产,很快就在一些厂矿开始使用。

此时,人们还没有感觉到蒸汽机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经过不断地改良,蒸汽机运用的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把它装到马车上,装到轮船上,装到一切可以装到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轰隆隆的声音中高速运转。几十年以后,英国人把装有蒸汽机的轮船开到大清帝国的海面,目瞪口呆的帝国官员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一口咬定,这是洋人的妖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