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是个伪命题,生存才是真命题(3)

独立的前提绝不是面子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许巍的新年演唱会。演唱会上,他照往常那样把自己的青春伤痕缓缓释放,一如既往地煽得观众一个个心如麻花。我认为许巍就曾是现在说的“蚁族”之一。不同的是,他没有上过大学,满腹音乐才华,一点儿不比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逊色。

为了一个尚未实现的梦想,许巍出道之初和千千万万来北京寻梦的人一起,住在地下室里,喝自来水,吃凉馒头,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年!直到自己的音乐逐渐被世人承认,他才渐渐走出“蚁族”状态。不同的是,许巍这样的蚂蚁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是这个被涂抹了不知道多少颜色和物质的词:理想。

从这个角度讲,即使许巍是蚁族,也不是《蚁族》里的“蚁族”--他不为面子活着。

目前滞留在市郊的这些毕业生,有什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更多的不过是为了留在大城市,维持日薄西山的“天之骄子”美名。不回乡不回镇就是要当城里人--我只能不客气地说,死要面子活受罪。我眼见很多跟我同时从北方来杭州创业的人并没有走出低收入状态,但却都习惯了咬紧牙关武装到鞋跟--瑞士表、名牌衣、开车上班去某某国际,在外面光鲜亮丽,回到家却也许只有吃方便面的分了。就说私家车吧,我的一个同事参加工作才四五年,因为家住得远,就买辆QQ代步,难受的是,他每天上下班就和做贼一样,车停在远离单位门口的角落里,下了班偷偷溜过去赶紧开走。原因只有一个:面子。

我曾去过不少发达国家。在欧洲,我看到开着价格非常便宜的双人轿车(里面只能坐两个人)的,很多是收入不错的白领,家里甚至有度假用的游艇。论收入,他们不算低,为什么不在乎开一个被我们认为是“蹦蹦车”的玩意儿呢?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舒适方便第一位,没人会为了“面子”甘心过有面子没里子的可悲生活,量力而行才是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当然,现在的大学生们,也许更有理由要面子。因为的确一部分人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孩子自然有理由分一杯羹。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和农家子弟呢?他们大部分不能说是扩招的幸运儿,而仍然是十年寒窗供个秀才的传统产物。他们在乡党心里仍是“天之骄子”,是桌面上永远的谈资。他们面临“毕业即失业”现实的时候,既得不到父母的“工作安排”,也没有亲戚朋友的“搭桥拉线”,只有一条路:靠自己。靠自己就不能回乡去,回乡去先得丢面子,这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所以“蚁族”大量滋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据某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既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低于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工资,因而可将其定位为低收入群体。”似乎按照2008年的物价水准,月收入2000元以下有大学学历的人就可以称为“蚁族”了,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了”,甚至“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谁赋予他们“精英候选人”的标牌?谁该为大学毕业挣不到2000元负责?君不见大都市里工人荒、保姆荒、服务人员慌,一波接着一波,他们挣多少钱怎么生活?为什么这些岗位的年轻人被叫做×族?再者说,蚁族是80后,80后全都是蚁族吗?青年群体全都是蚁族吗?连陈道明在两会上也称自己曾是“蚁族”了,这个词的所指大有泛滥之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