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是个伪命题,生存才是真命题(2)

那个叫“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群体

“蚁族”,2009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间这个词就甚嚣尘上。

根据最新描述,“蚁族”的定义是这样的:80后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对于“蚁族”成员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十年寒窗考上大学后,他们仍然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但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只能又回到“村”里。当他们梦想破灭的那一刻,他们会将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归因于整个社会,从而使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蚁族”是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社会诉求、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蚁族”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他们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让他们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是一项紧急的、艰巨的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做出努力,付诸实践。(《蚁族》,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

准确地讲,“蚁族”应该是“三流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据我观察,他们一般毕业于中国的三流大学,父母出身贫农或者家庭贫困。他们在大学里一般都没学到太多技能,除去四年的城市生活经验外,一无所用,所以很难在大城市找到不错的工作。因为不甘心就此告别,所以只能选择“穴居”。他们如蚂蚁般弱小,又如蚂蚁般顽强。《蚁族》一书即是针对此现象的调查报告。

按照这本书的观点,蚁族们似乎悲壮而无奈。在我看来,那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用蚂蚁作比此言差矣。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于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虽然弱小,但若不给予足够重视,也会造成严重灾害。因此蚂蚁被称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有些吻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蚂蚁还有许多人类都难以具备的优点,而这些优点恰恰与该群体高度不相似。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越过障碍,要么绕道而行。再如蚂蚁所具有的坚韧情怀:蚂蚁们不会有一丝懒惰,片刻冬日暖阳也会吸引它们倾巢而出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马上未雨绸缪躲进小楼成一统。还有勤勤恳恳和不弃家园,还有每个个体四肢那巨大的力量,加上绝对强悍的组织性纪律性等。说着说着,你看蚂蚁是多么成功的一个团队,它当之无愧是进化史上绝对领先的种群……可亟须我们同情的蚁族呢?在大城市浸淫多年,视野刚刚变得开阔,家乡抑或家乡附近的小城市已经不再是他们梦想升起的地方,而他们还谈不上个人之于社会的力量,也没有什么方向,忙忙碌碌实际上是鲁鲁莽莽,居住环境的恶劣很大程度上是生活习惯使然……因此,唐家岭村实质上是这些毕业生被动低成本生存的产物而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