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乔初嫁了(6)

只有乔玉清的夫婿唐振华,祖籍远在山东,而且是个孤儿。他的父亲早逝,全靠母亲为人做针线,十根手指供养他读到高中,家境的贫寒自不必说。

这个人是她自己相中的。

乔家是开明的人家,家里的女孩子只要愿意读书,都可以上学,但升到中学就只能进女校。好在汇文女中离乔家大院很近,从北门桥转过汇文里,几步路就到。汇文女中文革前还是女校,当时全城有五所女校,汇文是四女中,文革中间又改成人民中学,就不是女校了。乔家的男孩子,则多考在与汇文女中隔街相对的金陵中学。

金陵中学和汇文女中都是教会学校,不过并不要求学生信教。有的学生上学时信教,毕业回家嫁了人,也就淡了,能持信终身的为数不多。学校里宗教活动是规范化的,校园里就有礼拜堂,每周要做礼拜。特别是阳历年底,十二月二十五号圣诞节放假,二十四号晚上平安夜,全校师生欢乐聚会,灯火通明,歌舞不绝,再加上圣诞老人、圣诞树,引得附近居民都跑来围观。基督倡扬博爱,师生也可以带亲友来参加活动。乔玉清升高三那年,一个同学就带了自己的堂兄来过平安夜。

这个人乍看上去平平常常,穿了套不太合身的西装,戴着顶礼帽,个头不小,却似乎胆子不大,有点犯怯,一直站在墙边旁观。乔玉清是学生会的干事,有招待来宾的义务,她第一眼看见他时,好奇的是这人在室内怎么还不摘下帽子,可一接触到他的目光,心弦不觉一颤。

这样的眼睛,是她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她平时看惯了的,是同学们清纯的目光,老师们庄重的目光,长辈们慈祥的目光;可是这双眼睛,好像一对深潭,你从里面什么都没看到,却又本能地感到里面肯定有值得看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引得人不由得想往里面看。

她甚至忘了这样长久地注视一个陌生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而他,却仿佛被她看得不好意思,垂下了眼帘,有如文质彬彬的儒雅学子。

他的堂妹发现了,便转过来,热情地给两个人做了介绍。

她从此记住了唐振华这个名字。

后来她才知道,他是个军人。他平时只穿军装,那天穿的西服,是临时向人借的。他不肯除下礼帽,是因为剃着军人的光头,如果不戴帽子,一定更招人眼目。

他十八岁投笔从戎,孤身南下广东,参加北伐军,屡经战阵,奋身拼搏,升到了营长;现正在中央军校深造。乔玉清要他讲自己打仗的故事,他也不推辞,便举出北伐时某地的战事,地理环境,双方部署,优劣利弊,进退得失,条分缕析,透彻而生动。以乔玉清的家世交际,新派旧派的文人,见识得多了去,军人可还是头一遭,不免听得入迷。更难得的是他于行伍之中,尚能读书不缀,国学功底既好,西学眼界也宽,乔玉清正打算报考金陵大学中文系,他还能给她做辅导。所以乔玉清拿到金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向家里父母挑明了,要同唐振华订婚。

家里的长辈一条声反对。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乔家世代书香,祖训严明,不诌官府,不入军营,才赢得这一份清白家声。她父亲乔世钟更是金陵城里有名的风流才子,万没想到女儿会相中个军人。乔玉清是个有主见的姑娘,公开宣言非唐振华不嫁。事情弄僵了,双方不肯让步,依当家伯父乔世铸的意思,既是读书读糊涂了,连大学都可以不必再让她上,赶紧说个人家嫁掉。还是父亲疼她,与她约法三章:大学可以上,但不许再与唐振华见面。自由恋爱也可以,但男方须是文化人。乔玉清上学放学,都要有家人接送。金陵大学的校舍,就在汉口路,离乔家大院不过二里地,乔玉清连甩掉尾巴的机会都没有。

时隔不久,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军校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唐振华这批学员暂时休学,各回原部队备战。

两个人就只能悄悄地保持着通信联系。

这样过了几个月,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唐振华随军赶赴上海增援,二月十二号曹家桥一仗,打得日寇溃不成军。后来国联调停,双方撤军,国民政府表彰抗日将士,唐振华因带领敢死队率先冲破敌阵,成了英雄,得授勋章,提升团长。金陵的报纸电台,天天跟着报道宣传。

乔玉清在家里再说起唐振华,长辈们的口气便软了下来。毕竟为国抗敌,青史留名,这样的英雄,非寻常军人可比。父亲是京昆名票,经常客串上场,记得戏文里常说的道理,是英雄不怕出身低。同时,也因为日本鬼子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再生事端,像乔玉清这样的大姑娘,自以早寻婆家为宜。

乔玉清把新情报透露给唐振华,唐振华心有灵犀,当即请张治中将军出面,正式向乔家提亲。张将军是有名的儒将,乔家就更不好不答应了。到了具体商议婚事的时候,当家伯父乔世铸晓得新郎一直住在军营里,虽然攒了一点钱,但要在金陵城中建房买房,还有大难处,索性送佛送到西天,将乔家大院西院后两进房腾出来,给他们做新房,也算单门独院,而且让唐振华把亲家母从老家接来尽孝。按照民间的说法,这就要算唐振华入赘乔家。可是当时没有人计较这一点,社会各界都赞扬乔家深明大义。

英雄美人喜结良缘,自然格外引人注目。

或许就因为此,竟惹得命运之神嫉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