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摄关、武家(3)

三、武家VS天皇武士的形成,源于日本平安时代末的庄园公领制。律令制是日本仿效中国唐朝早期的制度而形成的,其基础建立在“公地公民”的经济关系上,国家通过租庸调等方式剥削农民,土地为公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荒田开垦出来,出现了土地私有化。占有土地的领主出于免税等考虑,将土地所有权名义上捐献给公家、贵族或寺社,这就出现了寄进制庄园,而这些开发土地的原主就被任命为庄官,负责实际管理和经营土地。后来日本为限制土地私有,又推行了知行国制,授予部分贵族特定国的国司推荐权,并给予公领地的收益,是为“知行国”,国司原本为律令制下管理地方的行政官员,至此而一变为公领的受领者。国司进一步将土地经营权和行政权分给乡司、惣司、保司实际执掌。庄园和公领由于互相争夺土地资源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事实上,无论是庄园还是公领,都出现了名义拥有权和实际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庄园公领制。

在这种制度下,原本律令制的班田和租庸调制崩溃了。担任国司和庄官的人都要承担向中央或领主交纳税收的义务,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将领地内的部分人武装起来,同时,朝廷出于安定地方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把捕盗、征税等权力下放给国司,形成了“国衙军制”。因此,地方的国司和庄官逐渐演变为军事贵族,武士集团形成了。

到11世纪,武士已经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并被分割为两大集团,桓武天皇的后裔桓武平氏和清和天皇的后裔清和源氏。两大集团开始了争夺政权的斗争,摄关和院政之间的抗衡也夹杂在这个斗争之中。

平氏先声夺人,平清盛在1159年的“平治之乱”中,击败了源义朝,从而获得了后白河天皇的信任,平清盛后任太政大臣。这标志着一个变化:以往是天皇利用武士来进行政治斗争,现在武士开始获得政权甚至凌驾于天皇之上。平清盛和后白河天皇的关系极度恶化后,他就囚禁了后白河天皇,独揽政权,今天京都的六波罗仍然保留着平氏执政时的遗迹。

1181年,平清盛去世,源氏在源赖朝的带领下得以复兴,源赖朝通过联姻关系得到了北方豪强北条时政的支持,因而起兵讨伐平氏,在消灭平氏势力和源氏内的其他反对势力以后,1190年,源赖朝上京,成为朝廷的控制者,他以后白河天皇的名义掌握朝政。1192年正式成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幕府时代到来了。武家成为日本政坛的主导力量,而天皇则退居为象征性的中央政府。

在武家政权中,幕府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机关,幕府领地由将军派遣守护和地头,分别管理军政和社会治安等事务。源赖朝还规定了“御家人”制度,武士是将军的“御家人”,将军赐予土地,保护他们的利益,武士则必须奉公效忠将军。还有一些“非御家人”的武士,也被纳入幕府的体系之中。在关东,幕府拥有关东御领和御分国作为“知行国”,拥有领地的支配收益权,而在其他地区,庄园和公领仍然拥有经济收益权。事实上,在镰仓时代,地方的守护和地头权力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因此,庄园公领制得到了继续的发展。

武家政权的建立把天皇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天皇当然不可能轻易地放弃权力。于是,在幕府政治建立以后,武家和天皇也开始了博弈。

源赖朝死后,他的岳父北条时政就成了镰仓幕府的实际控制者,其后,镰仓幕府的权力一直控制在北条家手中,这就使幕府内部出现了内讧。承久三年(1121),后鸟羽天皇号召讨伐幕府的执政北条义时,在源赖朝的妻子北条政子的鼓动下,御家人集结成了大规模的军队,很快就击败了天皇的军队,后鸟羽天皇被流放,参与反幕的武士全被处死。幕府在京都设置六波罗府,由六波罗探题负责京都的安全和监视朝廷。天皇失去了掌握军队的权力,也失去了夺回朝政的可能性。

后醍醐天皇即位时已经31岁了,他决定再次尝试倒幕夺权,1333年,在经过两次失败后,后醍醐天皇终于联络各地豪强发动倒幕战争,镰仓是时已经失去了对许多地方的控制,关键时刻,幕府的足利尊氏倒戈加入天皇一方,镰仓幕府宣告终结。

镰仓政权结束后,后醍醐天皇以 “建武”作为年号,表示要仿效汉光武帝复古中兴,重新建立天皇为核心的政权。建武中兴不到三年,就又被战乱中止,后醍醐天皇派遣足利尊氏讨伐镰仓残余势力北条时行,而足利尊氏在消灭北条时行后,占据镰仓,自立为征夷大将军,同时反攻京都,后醍醐天皇战败,被囚禁并被迫传位给光明天皇。足利尊氏在京都建立了室町幕府。不甘失败的后醍醐天皇逃到京都南的吉野,成立南朝,与足利家的北朝对峙,直到1392年,北朝才正式统一,室町幕府为第二个幕府政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