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4)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许多豪侠,如专诸、豫让、要离、荆轲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士为知己者死,崇尚忠诚信义;二、舍生取义,为达到目的甚至自残肢体,不惜生命;三、好勇斗狠。这些人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秦汉一统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传统文化中的好勇轻生的一面逐渐被磨淡,但这种性格特点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

秦朝末年,齐王田横战败,和身边五百壮士逃到了岛上,这五百壮士宁死不降刘邦,集体自杀。日本人对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勇敢的表现,日本古代的武士也把这些轻生尚义的行为作为武士道的典范。

而日本的谦恭的一面可以说也有不少中国文化的影子,日本大化改新的时候,中国正值盛唐,日本的传统文化就非常受到盛唐气象的影响,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带给了日本文化以新的气息。这些外来文化逐渐和日本的本土文化融合消化,就形成了日本的独特文化,儒家和佛教文化中的宽容、忍让、中庸的学说也对日本人的性格起到陶冶作用,这就形成了日本人性格中谦恭温良的一面。

日本人忠诚,这或许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这个印象。日本是个君主制的国家,也有长期的武家统治历程,因此这一过程中培育了日本人忠贞的性格,他们对上级和权威十分看重,特别是武士,提倡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提倡对国家或者对利益集团的献身精神,这些都可以在日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

但日本人同时也有叛逆的性格,他们对“下克上”也非常热衷,所以历史上才会有松永久秀、明智光秀一流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叛变行为遭到唾弃,相反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物仍然被当作是英雄甚至正面人物。现代的日本人也不乏对权威的颠覆的思维。

既谦恭有礼而又尚武好勇,既忠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既安于本分而又敢于挑战,这确实是一个矛盾的悖论,而日本民族却把这一对对矛盾的悖论结合了起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尼迪克特用西方人的眼光去看东方的日本民族,或许带着一点西方式的偏见,但确实说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特点。

要了解一个民族,先要了解其历史。了解日本民族也一样。个人觉得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非常典型的时期之一(另一个时期是明治维新时代),这个时代首先是一个乱世,“礼崩乐坏”的时代,许多的传奇人物纷纷登场,为解决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这个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从中古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所以能够非常集中地体现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研究战国史,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日本全国分五畿七道,其中,五畿为:山城国、大和国、和泉国、摄津国、河内国。

七道为:

东海道:伊贺国、伊势国、志摩国、尾张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相模国、伊豆国、甲斐国、武藏国、安房国、上总国、下总国、常陆国。

东山道:近江国、美浓国、飞騨国、信浓国、上野国、下野国、出羽国、陆奥国。

北陆道:越后国、佐渡国、越中国、能登国、加贺国、越前国、若狭国。

山阴道:丹波国、丹后国、但马国、因幡国、伯耆国、出云国、石见国、隐岐国。

山阳道:播磨国、美作国、备前国、备中国、备后国、安艺国、周防国、长门国。

南海道:纪伊国、淡路国、阿波国、讚岐国、伊予国、土佐国。

西海道:丰前国、丰后国、筑前国、筑后国、肥前国、肥后国、大隅国、萨摩国、日向国、壹岐国、对马国。

本书中另有“关东”一概念,关东原指东海道铃鹿关、东山道不破关和北陆道爱発关以东,后广义上指远江、信浓、越后一线以东地区。关东也称“东国”,以之相对应的就是“西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