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这就和打桥牌一样!你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凯恩在接到老板格林伯格的电话后,对着话筒狂叫。这一幕是贝尔斯登先前的一位投资银行家亲眼所见。
凯恩会如此讨厌和鄙视斯派克特,原因可能是斯派克特太傲慢不羁,而且还时刻虎视眈眈地觊觎凯恩的位子。但是凯恩对格林伯格的仇恨和鄙视似乎还要更胜一筹。1987年,当凯恩成为贝尔斯登的总裁时,大家都认为他是公司里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CEO的人,并且开始暗中打算着推翻格林伯格。
渐渐地,凯恩对格林伯格的讨好奉承停止了。凯恩以前会开车去格林伯格位于派克大街(纽约市的豪华大街)的寓所去接他上班,但是现在他不这样做了。而且,他还开始使用一种只有他自己才听得懂的英语和别人说话。
凯恩试图说服董事会任用新的更年轻的领导者(他比格林伯格要年轻10岁)。他还和公司执行理事会的关键人物结盟,并声称公司需要一位新的领导者,新领导者应该明白公司现在的运营早已超越了格林伯格的那种陈旧而缺乏远见的模型。
凯恩在为格林伯格最终的出局努力“铺路”。当公司在亏钱时,这种行径经常会发生,因为在这种时候,董事会的人就更容易相信,公司高层人员的变动是必须。但是贝尔斯登总是那么与众不同,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所雇用的员工(如鲁宾),还体现在管理层发生“动乱”时正值贝尔斯登的盈利期。其实公司能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与凯恩本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但吉米·凯恩相信,贝尔斯登的好运气归功于他的善于管理。吉米·凯恩千方百计地想成为公司的CEO,这一心思已经是路人皆知了。
1992年时,贝尔斯登的收入创下了历史新纪录。在紧接着的1993年,公司收入再创新高。现在,格林伯格和凯恩每年大约可以赚1500万美元,这在华尔街收入中已是位居榜首。从表面上看,格林伯格和凯恩似乎合作得不错,按照自己的特长及兴趣分工合作:凯恩负责和各大客户进行商议和谈判,并为公司设定大致的发展方向,以及招聘经纪商,协助政府发行公债,从而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格林伯格是一个果敢直率的人,他负责和唐纳德·特朗普这样的客户进行交易,并且努力使公司保持其原有的地位。
凯恩正在加紧对公司的控制,他说话的语气也有所改变。在雇佣员工时,除了招聘经纪人之外,他还包办了公司其他领域的人事聘用。过去因为格林伯格有着很高的伦理标准,公司一直保留着残酷的精英制度,在严格的管理下,公司没有牵扯进任何丑闻。而凯恩没有对交易商和经纪人明说要打破证券法,但自从他加紧控制之后,公司内部人员都发现凯恩在进行交易时,风格有所变化。一位在贝尔斯登工作的行政官员说:“现在公司已经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只要是能赚钱,员工们就踩着法律的边缘线进行操作。”
凯恩对公司的改变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贝尔斯登的业务开始向投资银行方面扩展,以保持公司在盈利较高业务中的领导地位,包括为对冲基金和经纪公司提供清算服务和进行交易。
凯恩还做了一些“古怪”的事。一位员工因在公司里吸烟而受到指责,然后凯恩借题发挥,声称要将那些上了年纪的,负责把客户护送到行政处的安保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原来是警察)换成“漂亮、干净、细心的女性”。这些漂亮的、穿着些许挑衅性质的超短裙的女郎们在贝尔斯登内部被戏称为是“艺伎”。她们在公司高层女性行政官员中引起了一阵哗然。这一举动不仅在公司内部,甚至在整个华尔街都广为关注。凯恩对这一举措的评价是:“我们必须开除这批人(指那些上了年纪的安保员),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废物,一闻就知道他们喝的是劣质的酒。”然而,由于此事引起的争议强烈,一向以固执著称的凯恩最终还是投降了。最后,虽然这些女郎们留在了公司,但凯恩保证她们的穿着会变得“保守”些。
这次“艺妓”事件使凯恩在女性当中落了个“性别歧视”的臭名。一篇杂志报道引用了凯恩的一段话:“女人都是糟糕的经纪人和交易商。当她们面对压力时,她们会跑去卫生间擦眼睛。”但这次事件也使人们意识到,由于凯恩的存在,贝尔斯登是一家可以畅所欲言的公司。这家公司“任人唯贤”,能够包容各种“野蛮人”,只要这些雇员有才干,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或许公司里没有人比这位咬着雪茄,即将成为CEO的现任总裁更“野蛮”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叶,公司里大多数高管或是受雇于凯恩,或是凯恩的忠实追随者。看到公司的控制权正逐渐从格林伯格转向凯恩,很多雇员开始投入凯恩的阵营。格林伯格对经营公司这件事一点也不关心,他任由凯恩管理公司,这种放任的态度最终使格林伯格吃了亏。
没过几周,凯恩开始游说公司行政管理层的关键人物,目的是促使格林伯格下台。当凯恩顺利达到这一目的,并将这个消息告诉格林伯格时,格林伯格表示要“捍卫”自己的职位。但是凯恩告诉他,公司的执行委员会和其他有点分量的人都已经站在了他这一边,格林伯格要夺回职务的几率微乎其微。
格林伯格辗转反侧,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格林伯格对凯恩说:“这个职位是你的了。”当天,凯恩召开了公司执行委员会会议,并任命了一支新的管理层队伍,自己担任CEO,格林伯格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对此,公司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贝尔斯登的格林伯格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将是凯恩的时代。
“好,这就是我想要的。”在凯恩成为CEO后不久的一个早晨,他将一份委托普华永道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完成的,描述贝尔斯登文化的报告递给女公关汉娜·伯恩斯(Hannah Burns)。他说:“我希望这篇报道能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
这份凯恩“花钱买来的”调查报告,大部分是对凯恩歌功颂德,它用大加赞赏的口吻描写了凯恩如何运用打桥牌的精湛技术创建了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这份调查报道还提到了凯恩最近参加的一次会议。会上,凯恩被问及“华尔街是如何在复杂的债券和衍生品交易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华尔街是否会发生灾难性的事件,使一家或多家交易公司崩溃?”等问题。对此,吉米·凯恩很自信地马上给出了答复。他说:“如果整个华尔街遇到了困境,那么贝尔斯登也无法幸免。但是我们公司一定会坚持到最后。我们处理交易的巧妙方法及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技术能使公司基业长青。”
凯恩的这番话令贝尔斯登的员工们觉得古怪。这倒不是因为凯恩说贝尔斯登及华尔街的其他公司都将难逃厄运,而是他对风险具有讽刺意味的言论让人不可思议。凯恩喜欢冒险,但是他从没有很深刻地表明如何来控制风险,如何将风险转嫁出去。有几次,他出席了贝尔斯登的风险管理会议,但是他没有发表任何见解,只是不停地吸着雪茄。
对凯恩来说,这些风险管理会议并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