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些文字比较年轻、美丽而时尚。它们竟出自一位七十多岁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干部之手,这无论怎么看,都是令人惊讶的。
不过,我更欣赏书中那些质朴、简洁、带有泥土芳香的文字。我认为,“生活类散文”,还是写得平实一点好,原始一点好,厚重一点好。而且,我坚持认为,“生活类散文”,其真正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倒不是那些“年轻、美丽而时尚”的文字,而是作者的“生命体验”。
什么叫“生命体验”?说实话,我也很难说清楚。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生活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而生活的体验,往往就是生命的体验。当然,作者反映的生活,如果跟人特别是跟自己的生存、荣辱关系越大,其“生命体验”的成分就越强。
还是让我们再看两段引文吧——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今天,父亲走了,我也老了,地也荒了。当我有幸重新踏上这片山坡地的时候,无限的感伤又涌上心头。我知道,父亲再也看不到这片山坡地了。接力父亲的惟独是我。我站在山坡地上,捧起了山坡地里的一撮撮沙土,一阵酸痛钻透心头。(摘自《我家的山坡地》)
老章见这瓦椽如此粗大,他思忖:眼下生活艰难,何不把屋上的瓦椽都拆下来,一根锯成两片,这样就可把多出的一半瓦椽拿到市上出卖,换作粮食,度过日子。然而,老章可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了,当他把屋上的瓦椽拆下锯开后,市上人都嫌这瓦椽太薄,不顶用,怎样也卖不出去。老章失算了,苦苦地,他只好把锯开的瓦椽重新钉上,弄得屋漏连夜雨,剩下的瓦椽也毫无所用。老章是多么的痛心啊,他所干的这件傻事,难怪人们在背后当作笑料。(摘自《洒在母亲怀里的泪》)
这两段引文,它们背后所承载的生活,都与人的生存、荣辱相关,而作者所表达的感受,都直接或间接源自自身的生活体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读者的心灵是不会沉默的。
我发现,《十月放歌》里的散文,特别是列入第一辑“故园风土”和第三辑“苦乐留痕”的文章,作者的“生命体验”写得相当深刻。这是《十月放歌》一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现在,社会上写“生活类散文”的人越来越多,但写法各种各样。我注意到,有两种写法比较典型:一种写得比较老实,像记“流水账”,文章大可“快读”、“跳读”,缺乏令人驻足的地方,读后印象不深;一种写得比较花哨,有的甚至故作神秘状、深沉状,生活本来面目被遮蔽,文章很难看懂,读后脑子一片糊涂。说实话,这两种写法,我都不喜欢,特别是第二种,我甚至感到很厌恶。我的看法依然是:写“生活类散文”,作者最好把功夫重点下在“生命体验”上。其实,只有经历了“生命体验”,才有可能触及生活的本质和真谛,才有可能揭示生活的真相,而只有写出并写好了“生命体验”,才会抓住和打动读者的心,才会从根本上提升文章的艺术品质。
那么,如何写出并写好自己的“生命体验”呢?很惭愧,我是“半桶水”,在这里就不敢饶舌了。好在,《十月放歌》里有许多文章可作范式,读者诸君还是抽空多看看吧。
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于乐成马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