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起兵(3)

王莽是一个特别喜欢找借口的皇帝。他统治时期,谶语专业在全国特别热,叫做:谶学,或者谶纬学。他的朝廷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为什么会这样?他主要想通过谶语,实现个人意图。篡位前,他一直以外戚身份掌控着大权,对外说自个要做汉朝的周公,其实挖空心思就是想当皇帝。但是,辅政和当皇帝是两码事。当皇帝必须得有借口,名正言顺的借口,这个借口,谶语可以提供。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上面写了字。《资治通鉴》记载,石头上的字是:“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我们闭着眼也能猜出来,这块石头,肯定是自己埋的,要不然,天下那么大,就这么一块带字的石头,真有的话,去哪儿挖?但是,有石头上的谶语,王莽就“名正言顺”了。所以,他对谶语很推崇,可是,最终也毁在了一句谶语上。

他的国师刘歆通过一本叫《赤伏符》的奇书,推算出了一句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资治通鉴》卷四?)这句谶语,最关键的意思,就是未来要做皇帝的,是一个叫刘秀的人!要记住,这条谶语不是刘秀自己造出来的,而是当时的国师刘歆研究出来的。刘歆这个人很有才,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品问题。他推断出这句话后,人品就暴露了。他宣布,自己改名为——刘秀。这个刘秀可以说是山寨版刘秀。刘歆改名的时候,找了个理由,说自己的名字和汉哀帝刘欣同音,为了避讳,所以才改名字。这当然也是一个借口,他改了名,后来果然在宫中谋反,准备杀了王莽,自己当皇帝。结果事情泄露,这个山寨版刘秀只好自杀了。山寨货就是不好用吧?恐怕刘歆临死也想不通,自己的学术成果怎么会不准呢?他要是知道后来果然有一个叫刘秀的人得了天下,心里或许好受一些。至少,自己的学术权威也得到了验证吧。

刘歆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高足叫李守,推算出了另一句话:

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不光是刘秀要当天子,而且刘家的王朝要重新兴起,辅佐刘家的,是李家的人。李守把这话告诉儿子李通。李通是南阳郡宛城人,是当地有名的能人,当过补巫丞这样的小官,王莽篡权后,李通把官辞了,回家成为一名“宅男”。

李通选择“宅男”生活,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亲告诉他的这句谶语。他没事就在家琢磨,越琢磨,越觉得“李氏为辅”和自己有关系。当然,要想“李氏为辅”,必须先找到“刘氏当兴”的人,才能辅助他们成大事。所以,他找到了正在宛城卖谷子的刘秀,说:你是皇帝,“刘氏复起,李氏为辅。”李通一本正经地拿着图谶,也就是插图版的谶语书,劝说刘秀,你们刘家是可以再次雄起的,我们李家是可以帮助你们雄起的。按照史书上说的,刘秀正是因为李通告诉他的这条谶语,才决定起兵造反。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谶语肯定是没有科学性的,属于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例如《易经》的那些卦辞,比较抽象,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所以很多人去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具体的结论如果应验了,那么大家就会记住,觉得准。没有应验,可能就会一笑了之,大家就忘了。一语成谶这个成语,放在谶语准不准上,可以这么说:准了,就是谶;不准,仅仅是语,没成谶。包括拿谶语去劝说刘秀的李通,他自己也未必完全相信谶语。从《后汉书》李通传中能够看出一些细节。因为当时到处都在闹起义,李通也在琢磨干一番大事,他先是和自己的堂弟李轶商量,光咱们干肯定不行,咱们到底跟谁干呢?李轶说:“南阳的刘氏宗室里,只有刘[]兄弟心胸宽广,可以容众,咱们可以和他一起共谋大事。”

李通一听:“正合我意!”所以,李通和李轶才会找到刘秀。谶语只是一个美好的借口,那么为什么非要拿那句谶语说事?要仔细看史料:

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后汉书》卷一五《李通传》)刘秀一开始以为李通来找他,就是为了交个朋友,自己在落难之时,难得有人欣赏,就像秦琼遇上了单雄信,林教头碰上了柴大官人,在一起聊得挺好。李通拿出这句谶语来告诉刘秀的时候,刘秀根本就不敢当。因为刘秀早就听说过这句话。《资治通鉴》上说:刘秀曾经和姐夫邓晨见过一名懂谶语的人,叫蔡少公,蔡少公说:“将来的天子,叫刘秀。”当时有人就问,是不是当朝的国师刘秀啊?那时候刘歆刚改了名,还没造反。刘秀开了句玩笑,说你们怎么知道不是我啊?大家都大笑。包括刘秀自己,都没有当回事。所以,刘秀应该是不会仅仅因为这句谶语,说造反就造反的。刘秀究竟是因为什么起义呢?

刘秀先是不敢当,转念一想,大哥刘[]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养着那么多门客,结交着许多江湖豪杰,等的就是一个干大事的机会。更关键的是,王莽现在确实是不行了,天下大乱,新朝灭亡是早晚的事,于是刘秀才答应了李通,商定了一个起义的计划:

期以材官都试骑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同上)在新莽王朝进行都试骑日这一天,劫持前队大夫以及他的属正,都试骑日是哪天呢?立秋。早在周代,每到立秋,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了这个风俗,各地官员到立秋这一天,也都到郊区,骑骑马,打打猎,杀兽祭祀,也相当于秋游吧。刘秀他们在南阳起义,南阳这边的秋游的领队——前队大夫就是南阳太守。刘秀和李通劫持南阳太守的计划看似完美,出人意料,以少胜多,可以给起义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有两个前提,必须要做好,才能成功:第一:刘[]要同意。目前这只是李通和刘秀的计划,如果刘[]不同意,根本没法实施。第二:保密要好。千万不能在立秋之前走漏风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这两点,刘秀和李通能做到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让李通被满门抄斩,让刘秀和南阳的宗室子弟置身于最危险的境地?

九 风声定下来计划之后,李通和刘秀开始分头行动。李通留在宛城,发动亲朋好友,组织武装力量,做准备工作。刘秀带着李轶回舂陵,去见刘[]。刘秀和李轶把起义的计划给刘 一说,刘[]直摆手,意思就是,这事别找我,我不做大哥已经很多年了。刘[]的反应有些奇怪,他不是一直想要做大事吗?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这里面有隐情。刘秀有可能不知道,刘[]和李通家,有家仇。

李通字伯玉,有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叫公孙臣,是个名医。有一次,刘 请他来治病,公孙臣架子很大,有点医德败坏,刘[]火爆脾气,一怒之下就把这个人给杀了。所以,刘[]对李通家的人不放心,不敢合作。

其实,这时候刘[]已经做了一些造反的准备工作,变卖了家产,买了不少物资、装备,只是对李通、李轶这边,心存疑忌。不过,刘[]毕竟是一个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很需要李通、李轶这边的帮助,团结就是力量嘛,所以,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还是答应了他们,一起干。如果刘[]知道,自己将来的死,和弟弟领来的这个李轶,有很大的关系,不知道他还会不会答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