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嘉峪关(2)

  沿途并非尽是沙砾,也有少量的草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戈壁滩上。距离绿洲越近,草丛就越多,反之则越稀疏。
  
  嘉峪关附近,草丛似乎相对较多。
  
  “这里可不是不毛之地,也长有能吃的东西……你看,那儿就有,这儿也有……”
  
  司机李德福手指戈壁远方,跑了过去。他在草丛前弯腰采摘些什么。
  
  “嗬,你在摘什么?”
  
  我说着,朝他走去。
  
  “沙葱。”
  
  李师傅的手掌托着几片小百花瓣。
  
  “沙葱是什么味道?”
  
  对于我这个问题,李师傅用一个字回答:
  
  “鲜!”
  
  也就是味道鲜美,不过李师傅说沙葱不能生吃,必须煮过才能食用。既可以包在饺子馅里,也可以腌泡。
  
  “能腌制成很好吃的泡菜呢!”
  
  老刘在一旁作证。
  
  被比作海的戈壁,却长有可供人类食用的草。这可是了不得的野草呀!沙葱植株不高,开白色小花,散布生长在戈壁的草丛中。对于饥渴交迫的过路客来说,这些小小的沙葱可谓救命之草。
  
  白草,生命之草--我这么想着,忽然忆起在以西域为题材的古诗中,常常可见到“白草”这个词。甚至可以说,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在我想到的诗作中,列举一些与大家一起鉴赏。首先是唐代诗人岑参(约715-770)的诗。岑参曾任北庭都护府和安西节度判官,有丰富的西域生活经验。在他的诗中,“白草”多次出现。
  
  例如,在《白雪歌》中,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有: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在《玉门关与盖将军歌》中,有:
  
  黄沙万里白草枯。
  
  在《过燕支寄杜位》诗中,有: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此外,还有王昌龄(?-约756)的《出塞行》:
  
  白草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刘长卿(?-约789)的《送南特进赴归行营》:
  
  虏云连白草,汉月到黄沙。
  
  王维(701?-761)的《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张籍(约767-约830)的《凉州词》: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在吟咏河西或西域的诗歌中,出现有“白草”一词的可谓不胜枚举。
  
  读着这样的诗句,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荒凉的风景。即使长草,也不可能是绿油油的一片。这些诗歌的作者,一定是以这种景象为背景,将“白草”咏进了诗句之中。然而,当我看到这些开着小白花的沙葱时,却觉得也许情况并非如此。沙葱的小白花点缀着砂砾地表--更何况,沙葱含有水分,它还能食用!在戈壁上跋涉的旅人,该从这些白白沙葱身上得到多少慰藉呀!忽然,我的心头掠过一个想法:白草是否有可能就是沙葱。
  
  《汉书·西域传》的“鄯善”(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项下,有“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的记载。唐人颜师古(581-645)注曰:“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补注中还介绍说,白草高三四尺(约一米),质地坚硬,由此可见,白草显然不是沙葱。沙葱高不足二十厘米,长在草丛中。
  
  我对白草似乎过分执著了。回到日本之后,我还翻阅了《本草纲目》,得知俗称“白草”的植物有“白英”和“白蔹”。不过就其插图所示,两者都不是沙葱。不免感到有些沮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