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汉代郭弘嗜酒如命,有一次皇帝问其志愿,他回答说:“得封酒泉,实出望外。”因为如果当上了酒泉的大老爷,就能尽情地把酒喝个痛快。这个回答真够潇洒的。
无独有偶,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在《饮中八仙歌》这首诗中如此形容当时因饮酒海量而名满天下的汝阳王(唐玄宗之侄)--恨不移封向酒泉。
一提到酒泉,人们大概都会想起这些逸闻趣事吧。
只要听到这个地名,就会心口发热,想要饮酒。拥有这样一个地名,实在是酒泉这片土地的福禄。说起来,酒泉郡的中心区域从汉代到三国时期,曾被称作“禄福县”,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又将两字顺序颠倒,改称“福禄县”。
酒泉这个地名的由来,据《甘肃通志》的记载:
福禄城谢艾筑新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直到现在,酒泉郊外仍有一眼用石块围起的方形泉水,相传这就是古时酒泉的遗迹。
当地人笑嘻嘻地告诉我说:“不过,现在泉水已经完全没有酒的味道了,都过去两千多年了。”日本有一挂名为养老的瀑布,现在也是酒味全无。原来中国的酒泉也是如此。
前面提到,两年前我曾在酒泉机场休息了半个小时。当时机场的女服务员向旅客介绍酒泉的概况,不过她所说的地名来历,跟上面《甘肃通志》的记载有很大的区别:
相传汉代大将军李广征战至此,当地的父老乡亲献上美酒。将军说,既无一人独饮之理,但分给数千个部下共饮,数量又不够。于是下令将酒倒入城下的泉水中,酒经过水稀释之后,就够全军将士一起分享了……为了纪念将军这种以酒入泉、对部下的体恤之情,人们便将这个地方的名字改为“酒泉”。
李广将军乃是著名的悲剧将军李陵的祖父,在其六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先后与匈奴作战达七十多次。李广所处的年代是在河西四郡设立以前,从时间上看,他出现在酒泉得名的传说中,也并不奇怪。
回到现实。到酒泉站来迎接我们的,是酒泉地区办公室的周主任,并有三辆吉普车同行。在我们的敦煌之旅中,这三辆吉普车全程陪伴,三位司机付喜德、李德福和吴仁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现在写下他们的名字时,三人的音容笑貌便逐一浮现在眼前。
三人当中,付喜德看上去年纪最长。我在此后的旅途中,都是乘坐他所驾驶的吉普车。他年龄约莫五十岁,个子很高,驾车时长长的双腿弯曲着,座位空间稍显局促。
“付师傅是酒泉人吗?”
“是的,土生土长的酒泉人。”
“那你知道马仲英吧?”
“怎么不知道!当时我还小呢。”
1933年,回教徒青年将军马仲英在酒泉起兵,率军攻打新疆。马仲英似乎有点妄自尊大,自称为拿破仑再世,据说他的梦想是在中亚建立一个大帝国。仓促草率之下,与当时新疆当局对战,一败涂地,从南疆逃到苏联境内,消失了踪影。在逃走的途中,他征用了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的汽车。赫定在其著作《马仲英逃亡记》(Big Horse’s Flight)中对此事有详细的描写。
我还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曾反复翻看小野忍氏的译本,对马仲英战争之事留有很深刻的印象,因此才会向付师傅打听这件事情。
付师傅身材魁梧,要不是当时他还是小孩子,恐怕会被马仲英抓去当兵。从体格上来看,兰州那边的人并没有那么显眼,而到了酒泉,却发现这里的人体格显然都很好。许多人长得都比较魁梧,大骨架且肌肉结实,毫不臃肿肥胖。
鸦片战争(1840-1842)中清朝战败,在最后的阶段曾经从甘肃征调军队。不过,还没等到甘肃兵赶到战场,清朝便举手投降,签订了《南京条约》。总之,甘肃兵在清朝时期被誉为最强的军队,几乎被视作最后的军事防线。我一看到付师傅的身材,立刻就明白了,传闻确实不假。
酒泉人虽然身体强健,却绝不粗野。《甘肃通志》如此描述酒泉的风俗:
风土淳厚。气习刚勇。好骑射,循礼让。
也就是说,酒泉人属于性情温和、身强力壮的类型。我从司机付师傅身上,依稀看到了这种典型。
在酒泉(2)
敦煌之旅
(日)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