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敦煌前史(4)

  黑汗王朝分裂成东西两个政权之后,西黑汗定都于八剌沙衮,东黑汗则以喀什为首都。距离现在的喀什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还残存有一点遗迹。1069年,在喀什皈依穆斯林世界之后用回鹘文写成的首部大型文学作品《福乐智慧》(Kutadgu Bilig)便是在这里成书的。作者乃是御前侍优素甫(Yusuf),该书名可直译为“带来幸福的知识”。
  
  第17窟画着两个供养人,或是两个看上去像是随从的人物,中间则是空白。我在原书稿中猜得没错:“两棵树中间的空白,大概原本是为了在前面摆放塑像而留的。”
  
  敦煌的石窟中,常常摆放着菩萨像和供养人像。其中当地僧人洪辩的塑像,无论从形制大小还是年代来看,都与第17窟所留的空白非常吻合。第16窟空间相当大,而第17窟则像是其耳房(即如同耳朵一样挂在正房侧面的房间)。第17窟正是第16窟的开山堂,是为了纪念建立第16窟的人而开凿的洞窟。
  
  851年,归义军通过武力从吐蕃手中夺回被占领的敦煌。洪辩令其弟子到长安向朝廷报告这一消息。唐王朝授予洪辩“河西都僧统摄沙州政法律三学教主”这一名称长长的官职。
  
  为防西夏和黑汗王朝的侵扰,洪辩的塑像被转移到其他的洞窟中,历经将近千年的时间,从未被弃诸窟外。我在写《敦煌之旅》时,对洪辩的事迹并不了解,后来即使听说了,也并未对之进行考证。因此,像我这样的一介游人,当时不能妄下评论。
  
  在《敦煌之旅》发表之后我所获得的新发现,或所得出的有说服力的推理,在此一并补记。以后或许还会有新的追补。
  
  一九九五年八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