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19)

这表明毛泽东对“维持会”式的历史人物是不太感兴趣的。他还和人说,《后汉书》只有光武可读,这也正是由于汉光武帝刘秀是从征战中承续汉家基业的“中兴之帝”,所以读起来才有点意思。

其四,尊崇硬汉子,鄙弃“软骨头”

毛泽东对于历史上那些“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敢于坚持真理,甚至以身殉志的人总是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而对于向统治者摇尾乞怜,甚至妥协投降的人则给予鄙视和批判。

徐有功是唐武则天时期的执法大臣,他坚持执法不循私情,不怕诬陷,甚至不怕丧命。《新唐书》称他:“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

徐有功认为自己被朝廷用为法官,自己只能“守正行法”,这就难免坐罪而死,这就像“鹿走山林”,迟早会“命系庖厨”被人宰杀。

毛泽东不赞成徐有功这种贬低自己的观点,认为他如坚持执法而死,是“以身殉志”,是高尚的行为。不仅徐有功如此,所有“以身殉志”的古今人物,都是伟大的、高尚的。他在《徐有功传》上批道:

“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①

相反,毛泽东对清朝末年的“软骨头”武训则完全是否定的评价。

1951年6月,毛泽东在审阅杨耳《评武训和关于武训的宣传》一稿时,亲笔加了这样的文字:

你看,武训装得很像,他懂得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他越装得像,就越能获得些举人进士的欢心,他就越有名声。他已经很富了,还是要行乞。他越行乞,就越有名声,也就越富。武训是一个富有机智和狠心的人,因此他成了“千古奇丐”,只有那些天真得透顶的人们才被他骗过。旧的反动着作家则将武训的骗术有意描写为“美谈”,武训的“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这件事,在《清史稿》武训传中也是大书特书的。②

其五,相信“青年人打倒老年人”

毛泽东在读史、论史中,对青年人的作用给予特别的重视,他一再提出“青年人比老年人强”、“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并从历史人物中列举了大量例证说明他的观点。

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第二次全国团代会主席团的谈话时,就以周瑜为例,说明选青年干部任团中央委员的重要,他说:

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③

在1958年5月8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从古以来,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在开始时都是青年,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人,这些发明家在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变成有学问的人。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不能完全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是如此。

他强调说:

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

接着他一口气举出了大量历史上年轻人干大事的例子。

毛泽东读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时写了一千多字的批注,其中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