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我打算进行一个长期的计划,每一个月我们全班一起读一本小说。每个人都买一本,每一个人都读。我希望学生也爱上阅读,养成一辈子阅读的习惯。”
我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家长排山倒海的问题。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
在没有墙壁,没有天花板,没有风的泥屋里,我躺在泥屋的中央,浑身不能移动。远远地,一片黑色的影子慢慢放大,朝我扩散。那是满山遍野的蚂蚁,无声爬来。镜头变成特写,蚂蚁椭圆形的眼睛里出现蓝光,牙齿是尖锐的倒钩。但是画面突然变成夜晚疾驶的火车。布恩地亚上校骑着马追着丛林里穿梭的火车,他朝着火车大吼,却听不见说些什么。只有树枝被快速火车穿过而折断的声音,还有煤烟的气味……”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给同学的震撼太大,这个星期的周记有将近十个同学在写这本书的感想。
《百年孤独》是我们全班一起阅读的第五本书。
初开学时我浏览了学生各自填的个人资料,资料卡中有一栏,“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大部分的答案无甚可观。有点意思的答案中,许多是数理方面的科普书目。
除此之外,“《七龙珠》”呃,这个嘛……
“《三国演义》”嗯,很不错,KOEI的游戏太成功了。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嗯,这在搞笑。
“《天龙八部》”嗯,我比较喜欢《射雕英雄传》,然后,两本书让我眼睛一亮。
“夏目漱石,《我是猫》”。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欣喜之余,灵光一闪,我的计划成形。
家长会时,我说出了我的想法。
“各位家长,我打算进行一个长期的计划,每一个月我们全班一起读一本小说。每个人都买一本,每一个人都读。我希望学生也爱上阅读,养成一辈子阅读的习惯。
“班上喜欢看课外书的同学不少,如果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培养。阅读的收获是无形的,而且短期内没有立即的效果。但是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我的理想。”
我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家长排山倒海的问题。
读什么书?书款哪里来?为什么要读课外书?每个问题我在口袋里都准备了一套答案。
第一,读什么书?答:原则上是小说。读小说可以体会人生。麻烦家长们信任我,书不会乱选。
第二,一个月一本,全班买,这可是一大笔经费。书款哪里来?答:我打算用家长不定期匿名捐献的班务基金,基金已经累积到十多万元,已经够我们全班看一年的书了。
第三,最根本的问题,我最不想面对的问题。为什么要阅读?课内的作业都做不完了,哪有时间读课外书?答:书是精神食粮,读书可以陶冶心性,提升人文素养,增进语文能力……
我必须承认,放在口袋里的这些说词非常没有说服力。特别是第三个问题,我的回答八股至极。
我总是感慨,在这个浅碟速食的年代中,在课本没有教就不会的理所当然中,在超出范围就要求加分的习惯中,有多少人愿意持续性地阅读,长期地阅读,没有目的性地阅读?一篇好报导,一本好散文,一本好小说,或一首诗?
我个人太喜欢阅读,这是如此美好的事!所以我衷心希望学生都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而阅读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这个好习惯可以陪着我们度过悲欢离合,可以受用一辈子。
“完全支持。现在的学生都不读课外书,很糟糕。”明瀚妈妈说。
“赞成!读书的习惯要长期培养。”仲义爸爸说。
“老师,你实在太用心了,家长会全力支持。”会长吕先生说。
家长们几乎是轮番支持。居然没有任何意见,一面倒。原来准备用来说服家长的台词完全派不上用场,真是始料未及。
我大喜过望,简直如在梦中,大势既成,其他的枝节很快就搞定了。
我们的第一本书,是加拿大国宝级作家阿特伍德的《盲刺客》。自此,每个月一本书,没有间断。奈保尔的《幽黯国度》,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谭恩美的《接骨师的女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斯坦贝克《The Pearl》(读原文!),阿城的《树王 棋王 孩子王》。
我当然知道,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读。但是我也知道,一定会缓慢增加。这需要时间。买好书是好习惯,即使不读,留作传家宝也无妨。“熏陶”需要时间慢慢熏。
而阅读计划应该是成功的。
周记里不时有一些回馈,这是共同的阅读经验。每个月我和许多同学分享心得和乐趣。周记里也不时出现呼告:“下个月的小说是什么?”
我一面欣慰,一面也暗暗咋舌。学生像海绵,疯狂地吸收一切。我挑书挑得更来劲,却也更谨慎--面对这些像白纸一样的学生,每一笔我都战战兢兢。书不只影响品味,也会形塑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个月后的家长会结束后,杰伦的妈妈私下来找我。
“老师,我要跟你谈一谈班上读小说的事。”
我心中大叹不妙。杰伦上次月考垫底,我脑中飞快闪过一堆画面,也飞快复习了埋藏己久的标准答案。
我清了清喉咙,微笑地看着杰伦妈妈,我必须维持在微笑模式。“怎么说?”
“那个《接骨师的女儿》太好看了,老师,可不可以另外再推荐几本?”杰伦妈妈说。
这下子我是真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