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日本人的两副面孔

骨子里的小家子气,决定了日本成不了真正的强者,而只能成为一个跛脚的矬个巨人。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曾指出:“日本人对其他国家的态度犹如一个钟摆,晃动于自卑感和优越感之间”。这就是说,在比自己先进的文明面前,日本人总是感到自卑,不得不认真学习、模仿,等到把人家的东西学到手,就开始瞧不起以前的良师益友,自卑感于是变成优越感。赖肖尔还发现,日本人每次向外学习最后都转向对抗,优越感极度膨胀使日本人“跨入可悲的境地,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所发生的那样。”(见《当代日本人》)作为一位亲日派的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能够指出这一点,无疑是中肯的。

1989年,日本出了一本轰动全世界的书:《日本可以说“不”》,作者是日本鹰派政客石原慎太郎和大企业家盛田昭夫。此书是冲日本的保护者美国去的,书的副标题就叫“新日美关系的对策”。全书从十一个方面纵论日美关系,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可以对美国说“不”,书中猛烈抨击美国对日本实行的“根植于人种偏见”的经济贸易政策,鼓动日本人应当抛弃二战后形成的“小国意识”,“承担起时代中流砥柱的重任”,成为创造新的世界历史的主角。

作者得意洋洋地指出:日本已经具备足以与美国和苏联抗衡的实力,在高科技领域,日本已经超过美国和苏联,对未来的战争握有举足轻重的杀手锏:在美苏的武器库中,无论中程导弹还是洲际导弹,保障武器精确度的,是一种小型的高精密度电子计算机,而这种计算机的支柱--1兆位乃至数兆位的半导体,只有管理水平极先进的日本能够生产。因此,不管两个超级大国如何扩充军备,只要日本停止出售这种半导体尖端部件,他们只能一筹莫展。如果日本把半导体只卖给其中的一方,那么,美苏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就会失衡。因此,高科技越是发展,美苏越不足惧。美国对日本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尖端技术抱有危机感,表明军事上所需要的核心工艺已经掌握在日本手里。书中反复强调,日本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且日本能够有这种看法,不应该再在美国屁股后头亦步亦趋,充当传声筒,必要时,就坚决地对它说“不”。

其实,早在此书出版之前,日本国内已经涌动着对美国说“不”的冲动,1982年日本出了一本改写二战历史的科幻历史小说《美国本土决战》(桧山良昭著),以此为契机,冒出一大批类似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荒卷义雄《绀碧舰队》(1990年),虚构这样的故事:联合舰队司令山本(高野)五十六带着太平洋战争记忆在另一个世界转生,于“照和”十六年发动政变,成立新政府,重新开战,日军凭借最先进的武器,所向披靡,占领了夏威夷、巴拿马运河、中国东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据统计,从事这种“科幻历史小说”写作的作家在日本至少已经有十五位,改写二次世界大战的作品已经出版了近三十个系列,发行总量逾千万册,并且向电视卡通、录像、电子玩具发展,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

从这类科幻历史小说的泛滥中,不难读出一种代偿心理,在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幻觉:日本没有被打败,它将是最终的胜利者。这是一种不服输的心理。然而这种不服输的心理,并不是建立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压倒对方、支配对方的基础之上。因此,只要实力赶上或者超过了对方,在合适的气候下,日本就会撕破脸皮,向昔日的师父发起挑战。

日本人的这种“周期性摆动”,根源于量小气窄的岛国根性。岛国严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日本人务实重利;狭窄而孤立的生存空间,单一的民族,培养不出普世的、平等的思想和超越的价值观。因此,日本尽可以在科学上、技术上出色地模仿西方国家,甚至超过西方,却很难学来西方人的自由平等精神。

令人生畏的桃太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