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企业三种命

股市中人多显浮躁,在潮涨潮落之中往往容易忽略大趋势。近来,我把自己研究过的公司进行分类,似乎对把握趋势有所帮助,祈与读者诸君探讨。

在我看来,中外大多数企业可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自然垄断型,或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型;一类是昙花一现型;还有一类是疲于奔命型。这三类不同的企业各自有其不同的命运,股民只有认清了公司的性质,才能保证在股市上少亏钱。

第一类是自然垄断型企业。自然垄断在经济学上的严格定义,是说独家垄断经营的总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其特征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且前期必须投入大量不能收回的沉淀成本,常见于公共基础设施产业。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自然垄断型企业,也包括很多严格意义上不是自然垄断的公司。因此,除了大家通常所提及的收费公路、港口、桥梁、机场、有线电视、供水、供气和电信等行业的企业,自然垄断型企业还包括像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公司,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化学和医药公司——当然,这种公司在中国不多。

有少数工业及消费品企业在开工初期或者刚刚进行了技术改造、收购、扩大产量之后的一两年内,也会类似于自然垄断型企业。

这类公司有一些共同特点:耗资巨大,前期风险很大,建设期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利润为负或者很低,现金流更是负数。可是,一旦它们的工程竣工,资本投入停止,风险就大大下降。

这类股票往往市盈率很高,但股票市值除以现金流并不高,因此看起来很贵,其实不贵。

加之由于其垄断地位,这类企业的定价能力比其他工商企业强,对管理层的管理水平要求也更低,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研发支出。因此在我看来,自然垄断型企业永远是最佳的投资目标。

第二类是昙花一现型的企业。这类公司一般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新技术的发展、新矿藏的发现、名人参股、环保概念、珠江三角洲概念、西部开发概念、奥林匹克概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是,股民进去容易,出来且难,一套便是几年;进入时交易量活跃,一阵风吹过,交易量便停了下来。

昙花一现型企业还包括一些工业和科技企业。它们只要某一个产品大卖,股价就会飞涨,但一旦竞争者加入,价格立马下跌。此外,新的发明、新的监管规则以及消费者的新口味,也可能使本来正常的企业昙花一现。

最后一类是疲于奔命型的企业。“疲于奔命”这个词有些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大多数工业企业,包括消费品制造企业,均属此类。

这类企业需要大量资本支出,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市场。收款难令人头疼,质量控制更令人头疼;因为没有进入障碍,每天都遇到新的竞争者,因此必须进行没完没了的研发和设备更新。他们有了第二代产品,就要担心第三代产品,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今年赚了2亿元利润,必须投资3亿元进行研发和设备更新,明年再赚5亿元,又必须再投6亿元……这类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一般很差。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一些做了多年股东的人回头一看,公司越做越大,股东却什么也没得到,而新股发行已经进行了很多次,直至现金流越摊越薄。

哪怕是具有“知名品牌”的此类企业,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品牌虽然很重要,但却十分脆弱,全球范围内众多品牌公司的倒闭即是明证。何况在中国现今的制度环境下,纯粹的品牌建设几乎难以生存。

说到底,对企业而言最实在的是利润,特别是现金流,而且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疲于奔命型企业缺的就是这个。

因此,我个人认为,昙花一现型公司的股票无疑风险较高。我们应该购买现金流强劲的股票,以及能削减成本的股票,包括零售股、地主股 (不是地产股)、自然垄断及自然资源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