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的穷光蛋

如果一个公司每年赚取大量利润,这个公司会穷吗?会的。让我拿国家做例子。中国过去3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很快,而且毫无疑问,它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高速增长。但是中国人的财富并不会以同样高的速度增长。原因何在?在环境恶化、贪官污吏的浪费及财富的外流等原因之外,低质量的增长是尤其值得关注的因素。

比如,中国的城市每天尘土飞扬,建房子、修马路,修了拆,再修再拆。这些“经济活动”都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但是20年过后,这些城市还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而不是一个舒适的家园。也就是说,中国人每年收入很高,但财富很少。某智者曾半开玩笑地建议发达国家政府雇用大批工人把黄金埋到地下,然后再雇用另一批工人把黄金挖出来,如此重复,以刺激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该智者万万没想到,几十年之后,他的主意正在中国推行。我们建豆腐渣楼房,便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拆的时候也要雇用工人,也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再建再拆,同样创造国内生产总值。

可是,这跟股票投资有何关系呢?关系非常紧密!因为在我们的股市里有很多收入高但财富少的公司。常听到有人说,某某股票“才15倍市盈率”,真便宜。可你认真想想,也许这家公司根本活不了三五年。股民们买的实际上是一条慢慢下沉的船,5倍市盈率也太贵。像这样下沉的船一眼望去,比比皆是。有些上市了,有些还没有,有些聪明的企业主趁他的船尚未完全下沉时,赶紧上市,或者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他就跟股民大众“分担”了沉船之痛。很多夕阳工业玩的都是这个游戏。

有些公司虽然不是“沉船”,但它们的周期性很强,今年明年赚3亿元利润,后年亏损5亿元。谈论它们今年或明年的市盈率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对某公司在下一个周期来临时的存在性有疑问的话,你只能把它当“沉船”对待。

中国有大量的公司就像中国的经济:收入高,但财富少。它们的销售收入很高,但利润很低,而且,可怜的一点儿利润还被应收账款占用了,所以现金流很少,甚至为负。这类公司虽然众多,但还不是我讨论的重点。

我所指的收入高但财富低的公司有两类:一类是那些只会重复做同一种产品,而不会提升技能的公司。比如那些只会生产纽扣但不会革新的企业。某一天大家都不再用纽扣了,它就完蛋了,因为它至多只有“卖油翁”的手熟而已。另一类公司更隐蔽,它们要把每年赚的钱用来更新设备和技术,大搞研发,只有如此,才能生存。这样的公司只有快跑才能保证不落后。它们虽然可钦可敬,但投资者要自问:能做它们的股东吗?

大量的制造业和科技类公司都属于此类。它们的利润水平不错,但很少有现金分红,因为它们要再投资,也需要不断地从股市上抽水,它们的净资产收益率很高,令人佩服。在它们中偶尔也会冒出一两个幸运者(比如微软),于是股民万众便大唱赞歌,但忘记了两个基本事实:第一,这一两个幸运者的旁边,躺着大批失败者;第二,在幸运者脱颖而出之前,发掘它是很难的。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但也常常是股票投资的陷阱。世界上不少科技公司每过几年便发现它们的厂房、设备或失败了的研发项目需要因技术进步而撇账注销,或者花天价收购来的公司或资产要摊销或撇账,这样的公司年年要对它们的复杂的“股东权益”作调整。大多数股民看不懂,只能看分析师报告中的资产或Proforma利润增长率。

什么叫Proforma利润增长率?大意是指,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情况下的实际利润的增长。可是,无辜的股民是否注意到,你的公司在过去5年花8亿元建的那个厂现在因科技进步而过时了,要撇账?而撇账使股东权益缩小,人为夸大净资产收益率。Proforma的意思无非是说,如果公司在过去5年没有花8亿元盖那座工厂的话,今天我们也就不需要为它撇账,我们今年的利润就会比去年增长20%,而且净资产收益率就会保持在17%的水平。

科技公司和制造企业特别喜好溢价收购,收购时出价高于净资产的部分便在会计上成了商誉。公司管理层会告诉你:“虽然撇账甚多,但如果没有这个撇账,本公司赢利增长和净资产收益率还是骄人的。”当你做这样的公司股东10年之后,你会发现,你既没有分到多少红利,也没有多少资本增值,它每年的高收入不断重新投入过几年又要撇账的建设项目,就好比中国城市的楼房建了拆,再建再拆一样。你还是一个穷股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