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从传说中的愚公到今天的俞敏洪,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从来就不缺。因为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体力方面的差距都不大,而成败与否与当事人的态度和努力程度息息相关。
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每一分收获背后必定有一分对等的付出。生活的公平就在于对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予。
勤学苦练,日积月累,收音机和单词书的威力开始显现,俞敏洪终于可以一雪英语给他带来的耻辱。努力获得了回报,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理所当然,俞敏洪顿时陶醉在巨大的成就感中。不过,每次他一开口,那富有浓郁的家乡气息的口语立刻就让他清醒过来,恢复了理智,开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俞敏洪也承认,人和人之间的资质是有很大的区别,尽管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命,再怎么进步,也不能从最后一名跃到第一名。
其实,这就是学习过程中最让人郁闷也最不公平的情况。明明每天起早摸黑,像虫子一样在自习教室里啃书本,像马克思一样在图书馆里把地面都踩出两个深深的脚印来,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每天吃喝玩乐的天才们轻轻松松拿个第一,成绩单顺手一丢,继续玩乐,而自己却不得不继续躲到冰冷的小黑屋背单词。
的确,社会的残酷让我们在求学阶段只能坦然面对学习上天资不均的残酷,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学习成绩不好就说他笨,而应该意识到,学习不过是一个人成就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事实是,他的天赋也许并不在学习成绩上,而在其他方面。
一个成功的人,也并非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天生十足的禀赋,或者是一个在主流评价标准上有优势的人,而是一个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并利用它获得巨大的成就,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的人。
每个人都拥有“钻石宝藏”,那就是你的潜力和能力。你身上的这些钻石足以使你的理想成真,关键在于你是否只盯着别人的优势而不去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已。
俞敏洪发现班上有些女生好像有特异功能一般,不仅能把英语当家乡话一样随便听,还能从这些“家乡话”里分辨出哪些是山南的,哪些是山北的。俞敏洪就从来没有分清楚过,从自己嘴里吐出来的语言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他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里挣扎,痛苦无比。他不得不承认语言是依赖于天赋的,自己真的就是少了那根弦?他灵光一闪,自己也应该有根弦的,可那根弦究竟是什么呢?
后来,俞敏洪发现,自己的词汇量经过魔鬼训练之后,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认得许多不为人知的单词的生僻含义,堪称一本活字典,连老师也赞赏不已。既然如此,俞敏洪就要利用这根弦,弹奏一曲《笑傲江湖》。
俞敏洪开始埋头于词汇、语法和阅读这些利用词汇优势容易训练并且成效显著的项目上。这一次的选择,就像在跑道尽头插上一块“语言专家”的牌子,俞敏洪开始狂奔,并且以光速接近终点。
于是,班级里基本呈现出了群雄并起、分割天下的局势。有人专擅标准语音,有人下笔如有神,有人开口滔滔不绝,有人一目十行。俞敏洪打着“活字典”的招牌,立足于战火纷飞的“诸侯国”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俞敏洪形成了一个让所有在英语泥沼中痛苦挣扎的学子们都深恶痛绝的习惯:抱着英语词典到未名湖畔散步休息。他怀抱着自己的成就,欣赏黄昏时候湖波荡漾的美景,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只要我们忽略他抱着的是一本英语词典就行了。
事情看起来是按这个定律发展的:遇到挫折,下定决心,努力奋斗,得偿所愿。
不过,俞敏洪有时候也有些迷茫。英语,不过就是另一种语言代码而已。就好像一句话你可以用中文说,也可以用英文说,难道自己就把大学的美好时光都奉献给一种语言工具吗?
回想起来,自从进入了大学,俞敏洪所有的进步都在英语这门交际工具上,但对于生命的体验、精神的提升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却没有多少进展。就好像拥有一块平整的农田,却只是不停地往外拓张,不断将外面的土地也变成农田,如此一来虽然扩展了土地的面积,却没有深入的耕种,收获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