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试着回答一个问题:
"艺术就是无限的现金流。但我之所以知道这道理,是因为我是有钱人。"请问说出这句话的是以下哪个人?
(1)投资家沃伦·巴菲特(2)画家帕布罗·毕加索(3)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4)美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
如果答出来了,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有人问我:'那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为什么肯花几万英镑的代价来买现代美术作品?'如果将答案限定成只能有一个,那么答案就是:'因为他们很有经验'。"请问说出这句话的是以下哪个人?
(1)投资家沃伦·巴菲特(2)画家帕布罗·毕加索(3)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4)美术评论家约翰·伯格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生前以现代美术之王身分君临该领域的帕布罗·毕加索。我想看到这里一定有读者会问:"这个伟大画家,真的这么了解金钱吗?"没错。毕加索不但了解女人,还了解金钱。
"被当做流通货币,也即通货的艺术品,是不可能贬值的。举例来说,有一天卢浮宫博物馆所藏的美术品全部被烧光了,也没什么好担心,因为还有毕加索在。只要我继续画出杰作就行了。"他还说过这样的话:"有一个男人在巴黎的拍卖会上以超过10万英镑的价格买了一幅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作品。各位应该都认为这价格太贵了吧?但是如果这个人也收藏有其他高更的艺术作品,并且说他之所以拿出10万英镑买这幅作品,是因为它比高更其他作品便宜,那各位会怎么说呢?如果各位知道在拍卖中败下阵来的人曾经打电话跟这个人说谢谢,那各位大概会更惊讶了。这是因为这另一个人手中也有五幅高更的作品,刚才的拍卖让他的财产在五分钟之内急速上升!其他人花五年也赶不上!"说完这段话之后,毕加索又继续补充:"高更本人应该也很清楚这一点。因为他在成为画家之前,也在巴黎金融圈当过交易经纪人。"英国的著名美术评论家、小说家约翰·伯格,在《毕加索的成功与失败》一书中写道:"毕加索从28岁的时候起,就没担心过钱的问题,38岁的时候就称得上是富翁,65岁起就是亿万富翁。"再看看伯格在同书中有点讽刺地描写毕加索财富的片段,就可以马上实际感受到他到底有钱到什么程度了:
"50年代以前,毕加索已经是有钱人了。画商从1906年开始就在积极收购他的作品了。他在1909年(毕加索这一年28岁)就雇用了戴帽子穿围裙的女佣服侍他用餐。在毕加索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画那面白墙的1912年,他的画商算过收支知道有赚头,就将整面墙拆下寄到巴黎,让专家拼在木板上。1919年毕加索搬进巴黎最上流社会居住区域内的一栋宅邸。1930年他就买下了一座17世纪的城堡,当做别墅。"毕加索到底是怎么成为有钱人的?他的商业头脑固然好,但依据伯格的分析,他也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伯格指出,毕加索的神话真正开始,是在50年代初,而当时让他的地位急速上升的,都是一些跟他本人没什么关系的事物,也就是美国与英国政府,还有当时的经济荣景。
5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鼓励从欧洲进口美术品,规定购买美术品捐赠给国家美术馆的人能够以此来抵减所得税。减税立刻生效,但是美术品可以过世之后再交给美术馆,所以很多收藏家都利用了这个制度。英国政府则是为了防止美术品流到国外,引进可以用美术品付遗产税的制度。不管哪一国,都不太会有人喜欢交税。因为能够节税,所以在各大拍卖场中,美术品的价格都开始暴涨。
在税金制度变更的同时,战后的经济复兴也成为美术品涨价的触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先进国为了实现战后的经济复苏,都努力扩大投资。许多金钱被投入市场中,将实物价格抬高。美术品当然也是实物之一。50年代初开始的10年内,美术品价格最少上涨了10倍。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伯格还认为专业投资集团的出现,也是毕加索财富增加的大推手。"个人将资本投入高度组织化的投资集团。在这些集团提供有趣且刺激的投资机会同时,投资人还是一样会寻找风险低的投资市场。其中一部分人找到了美术品市场。从此时开始,美术品就开始代替过去的南美铁路、玻利维亚的锡矿、锡兰的大规模茶园,成为重要的投资市场。"毕加索将自己的画以高价卖出的手腕很厉害,而且自己也因为投资其他人创作的美术品而赚了不少钱。有一则小轶事提到,当毕加索看到拍卖场中以极高价格交易高更的画之时,竟高兴地跳了起来。因为他手上的高更画作也跟着涨了不少。
毕加索不只是有才能,连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靠运气的事,也都对他有利。他也很有投资眼光,能靠买卖其他画家的画作来赚钱。我们且将对他艺术成就的评价放到一边,来看看从他身上能学到哪些理财知识。
首先,专心于自己了解的领域,是赚钱最快的捷径。像毕加索就是将精力集中在绘画领域,不但卖自己的画,还利用行家眼光投资其他画家的画作。这是一种将投资与自己的工作及才能结合的态度。
此外,应当主动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当其他画家封闭在自己的艺术世界当中之时,他却能够掌握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巨富之所以是巨富,通常不只是因为个人有能力,还因为他生逢其时,看毕加索的生涯就可以很清楚这一点。
让毕加索大赚其钱的画家高更,在金钱这一点上可说是过着与毕加索截然不同的生活。他本来是做证券经纪人,这可以说是离金钱最近的一种职业,但他最后却在贫困中结束一生。法国后期印象派代表性画家高更,在35岁走上画家道路前,是证券交易所的清算人。这个位子也是看绩效决定收入的,高更的能力备受肯定,因而过着富裕的生活。他担任交易所的清算人12年,生了5个孩子,一家人过着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可以说是和乐融融。
但是走上画家之路的高更同时失去了他的家庭与金钱。生活开始每况愈下,他跟妻子的关系逐渐恶化。他曾经待在妻子娘家丹麦的哥本哈根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跟妻子与孩子分开,独自回到巴黎。通常离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高更也不例外。
1890年,高更43岁的时候,因为厌恶都市生活,所以搬到太平洋东南部的小岛大溪地(Tahiti)去。我们一提到高更,通常联想到的就是他那些以大溪地为背景的画作。他在当地住了三年之后,回到巴黎卖画,希望用卖画所得再回大溪地度过余生,但他的画却一直卖不掉。借用毕加索的话来说,就是他的画"没办法变成无限的现金流"。1895年他又回到大溪地,但因为手脚患了湿疹,以及支持大溪地原住民而跟法国派来的官员发生冲突,以至被判刑,从此生活在痛苦与悲叹中,最后在1903年逝世。
高更与毕加索不同,他并没有靠艺术赚到钱。在他选择拥抱艺术的那一刻,钱就离他而去了。他也希望将自己的画以高价卖出,但是当时的人认为他的画风太过野蛮,所以吝于给予好评。
历史上像高更这样,其艺术作品无法换成钱的人非常多。高更虽然留下许多空前的名作,但是他在决定追求理想之时,家庭垮了,自己后来也只能生活在痛苦之中。我个人无法分辨高更与毕加索这两位谁的艺术成就更高,但是要我在两条人生道路当中选择,我一定选毕加索的那一条。比起高更的生涯,我对贝多芬所说的话更有共鸣:"我并不是为钱作曲的音乐高利贷业者。但是为了独立生存,我还是必须要有一定的收入。"虽然高更自己过着贫困的生活终老,但是收藏他画作的人在他死后全都赚了不少钱,只因为他们持有的是伟大艺术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