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经常会发表一些破坏性的评论,比如说我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发表一些比较尖刻的批评言论,结果只会贬低别人,伤害他们,或者是证明自己比对方优秀。但事实上,这样的言论除了让那些听到你言论的人感到痛苦之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比如说你会在开会时无意间说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话("这听起来可不是什么好主意!"),或者你会无缘无故地评价别人的打扮("领带不错啊……"其实别人的领带上有块污渍),或者你会翻别人的旧账,对那些别人早已忘记的陈年旧事大加攻击("你还记得上次你……")。
可当你问一个人在过去的24小时中都发表过哪些破坏性评论时,他们却会表现出一副茫然的样子。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发表破坏性的评论,过后又忘得一干二净。可你所评论的对象却会铭记在心。不信你可以调查一下,大部分人都会把自己受到的批评记得清清楚楚。有统计数据为证,根据我搜集的资料,我发现,"避免破坏性言论"一栏当中,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别人对他的评价之间的关联性是最小的。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给出了任何破坏性的评价,但那些了解我们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一位客户告诉我,在他40岁生日那天,他的同事和朋友们给他送了一份非常别致的生日礼物:每个人都回忆一句这位寿星佬对自己说过的破坏性言论。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在给他庆祝生日的时候,每个人都用一句他曾经用来取笑别人的话反过来取笑他。
"问题是,"我的这位客户说,"那天晚上他们说了那么多难听的话,可我一句也不记得。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在意,而且我的朋友们也并不在意。这些话的确不太礼貌,可它们并没有对我和同事们之间的关系造成任何破坏。大家都觉得这只是我的一个性格特点,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他说得没错,这的确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这正是破坏性言论的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我所接触过的所有客户中,只有15%的受访对象认为这是一个坏习惯。对于另外85%的人来说,发发牢骚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每天都会发牢骚,可只有15%的人会觉得这的确是个可怕的习惯。
对于你来说,你需要做的,就是确定自己是否属于这15%中的一员。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话一旦说出口,就再也无法收回了,你就已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无论你多么真诚地道歉,即便对方愿意接受你的道歉,他也会在心里记住你所说过的那些话。
有一次,我的一位客户和他的助理闲聊,突然间话题就转到了这位女助理的眼睛上。
"你的眼睛是什么颜色?"他一边斜盯着她的眼睛,一边问。
"蓝色,你难道看不出来吗?"她说。
"嗯,好像并不是真正的蓝色。""是蓝色的,"她坚持说,"水灵灵的蓝色。""呵呵,这么说吧,"他扑哧笑了,"如果把你的眼睛比喻成钻石的话,那它们的产地一定是扎列斯(Zales,钻石品牌,以"简单、纯致"而著称。--译者注),而不是海瑞·温斯顿(Harry Winston,世界著名的顶级钻石品牌,曾经因受到玛丽莲·梦露的推崇而受到狂热追捧。--译者注)。"听到这句话,这位助理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不久,我的这位客户就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可他的助理并没有忘记。虽然这句话的受害者是助理自己,可她还是把这件事情在朋友中大加传扬。没过多久,所有的人都知道她的上司是一个大混蛋。当我就她对上司的印象征集反馈的时候,她同样向我提起了这件事情。她想让我知道,虽然她很喜欢为这位上司工作,但他却总是习惯性地拿自己的下属开玩笑,这一点她很不喜欢。
那么我们该怎样改掉这个习惯呢?几年以前,我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我当时管理着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型咨询公司。在思考如何征集反馈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到要拿自己来做个试验。我让我的同事们给我来了一次360°的全方位评估。从收集上来的反馈结果来看,我在"避免破坏性言论"一栏中的得分属于那分数最低的8%,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全世界有92%的人都比我做得好。我自己设计的测试题,我居然没及格!
于是我立刻下定决心,从那天起,再也不拿同事开玩笑了。要知道,我以前经常会趁某些人不在的时候说一些讽刺的话。对于一位管理者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试想一下,在一个高度注重团队协作的环境当中,当有人背着别人说自己同事坏话的时候,那会对整个团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整个团队的发展。
所以我告诉我的员工:"非常感谢你们给我的反馈。我希望自己能改掉讽刺别人的坏毛病。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们再听到我在背后说谁的坏话,请立刻指出来,每指出1次,我就会付给你10美元。我想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希望你们能帮助我。"随后我就开始了一场情感动员,鼓励人们要对我所犯的错误保持警觉。结果证明,我的这种动员毫无必要。事实上,他们甚至会为了得到那10美元而故意引诱我犯错误。比如说他们会有意地提到一些我经常讽刺的人的名字,而我每次都会上钩。打个比方,只要他们一提到马克斯的名字,我立刻就会说:"你能相信他居然是个博士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10美元!一位客户打来电话,放下电话后,我说道:"这人实在太抠门了!"又是10美元。就这样,到了中午的时候,我已经被罚了50美元。我开始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拒绝跟任何人说话。当然,这样做的确可以帮助我避免继续被罚,但它并不能帮助我改掉爱讽刺人的坏毛病。可经济上的损失确实开始让我反省自己的坏习惯。第2天,我被罚了30美元。第3天,10美元。这项试验在我的公司里一共推行了几个星期,它的确让我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最终,我还是成功地改掉了自己这个坏毛病。如今我已经不会再在背后说人坏话了,至少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
我的这次经历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被罚了几千美元之后,相信你一定能改掉自己的任何坏习惯。
很多人,尤其那些喜欢标榜自己"开诚布公"的人,更容易养成这样一个坏习惯。可问题是,"坦诚"在很多情况下会变成一种武器,人们经常会打着"我只是实话实说"的幌子去攻击别人。事实上,那些受到你攻击的人并不会因为你"只是实话实说"而原谅你,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你说的是不是真话,而在于你这样说值不值得。
只要稍微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我们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考虑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我们不仅需要说一些善意的小谎言,比如说当有人换了个新发型的时候,你不可能直接告诉对方"你的发型看起来很滑稽"来让我们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顺畅,在一些比较关键的时刻,我们还需要近乎本能地避免那些破坏性言论。我们都知道"坦诚"和"开诚布公"并不是一回事。比如说我们可能从内心深处坚信自己的上司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但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那样开诚布公,不能当着上司的面告诉他你的真实想法。
这种本能不仅适用于工作场所,还适用于其他任何情况。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经说过:"当你决定采取任何在道德上可能引起质疑的行动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你是否想让自己的母亲在报纸上读到关于你这一行为的报道。"你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讽刺或挖苦任何人之前,不妨问问自己:
◆这句话会对我的客户有所帮助吗?
◆这句话会对我的公司有所帮助吗?
◆这句话会对我的交谈对象有所帮助吗?
◆这句话会对我所谈论的这个人有所帮助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只要闭上嘴巴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