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隋唐五代佛教宗派(二)

  六、 净土宗

  净土宗是专修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法门的宗派,又名莲宗。由唐初僧人善导创立,尊创立白莲社的东晋庐山东林寺僧慧远为初祖。崇奉的典籍是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净土宗宣传西方十亿佛土之外有个极乐世界,一切皆以七宝(金、银、琉璃、玻璃、车渠[海洋软体动物的外壳]、珍珠、玛瑙)装点。昼夜六时,天雨宝花。风是香风,水是宝水。各种神鸟不停鸣叫,声音动听。净土的主人是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修净土的人一生不停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圆满时,阿弥陀佛即派其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将念佛者接到净土。人往生这里,长生不老,永远过着幸福生活,想要什么立刻如愿以偿。"衣服饮食,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斋,宫殿楼阁,……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无量寿经》)由于净土宗没有艰深繁琐的理论,修持法门简单易学,因而在民间广泛传播。

  善导(613-681),俗姓朱,临淄(山东淄博)人。他在长安教化民众念佛,抄写《阿弥陀经》数万份,画极乐净土变壁画三百幅。著作有《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观念法门》1卷、《往生礼赞偈》1卷等等。

  为净土宗的成立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僧人有道绰和少康。道绰(562-645),俗姓卫,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人。他奉行念佛法门后,自己每天以念七万遍为限,并广劝僧俗念佛,教人以豆子计算念佛遍数,后改为串连无患子为念珠以计数。山西各地僧俗在他的影响下,"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续高僧传》卷20《道绰传》)善导曾到山西从他学习念佛往生法,才正式创立了净土宗。少康(?-805),俗姓周,缙云(浙江缙云)人。他到长安,见善导影堂的善导遗像升空而起,感到奇瑞显现,就读善导的著作,学习净土法门。他到睦州(浙江建德)后,修建净土道场,和儿童约定念一声佛给一文钱,一月后改为念十声佛给一文钱。一年以后,男女老少一见少康,即念阿弥陀佛,"以故睦城之人,相与念佛,盈道路焉"。(《往生净土传》卷下《少康传》)

  七、 华严宗

  华严宗是武则天时期胡族血统的中国僧人法藏创立的,依据的佛经是《华严经》,由于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故又称法界宗,因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华严经》中菩萨名),故又称贤首宗。该宗的传法系统是:法顺(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该宗为阐明法界缘起教理,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等法门。

  法界缘起说:是说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互为因果,相资相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同帝释天宫殿上无数宝珠缀织成的因陀罗网,重叠辉映。为阐明这个道理,又细分为四法界说。四法界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略相当于客观存在这一概念,但与这一概念的哲学意义不同,认为是由理法界变现出来的假有,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事法界说宇宙万象彼此差别,各有自相,分界不同,山是山,水是水。理法界指宇宙万象的共同本体,一切事物虽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真实体性都是真如佛性。理事无碍法界说本体和现象,和谐无碍,水即波,波即水。事事无碍法界说宇宙万象虽千差万别,但同一本体,因而现象之间圆融无碍,水与波无碍,波与波也无碍。

  六相圆融说:六相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总相是说一种缘起事物的总体,例如房屋。别相是说一种缘起事物的各个部分,如构成房屋的梁柱砖瓦等等。同相是说各个部分相状不一,共同合成一个整体,如梁柱砖瓦各不相同,共同构成房屋。异相是说各个部分虽共同合成一个整体,但各自依然不同,如梁柱砖瓦依然各是各的相状。成相是说各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则此整体生成,如以梁柱砖瓦合成房屋,则房屋生成。坏相是说各个部分毕竟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状态,未消泯自己而融为一体,如梁柱砖瓦本来各自独立,虽构成房屋但没有变成房屋。六相分两类,搭配成相应的三组。总相、同相、成相为一类,指整体,是从无差别的方面说的;别相、异相、坏相为一类,指部分,是从有差别的方面说的。同时,六相又两两相顺,总相与别相,同相与异相,成相与坏相,即整体与部分,无差别与有差别,同时具足,相即相融,和谐统一。离开总相,即无别相;离开同相,即无异相;离开成相,即无坏相。因此,总相即别相,别相即总相,同相即异相,异相即同相,成相即坏相,坏相即成相。房屋就是梁柱砖瓦,梁柱砖瓦就是房屋。从整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别、生成与坏灭三对范畴六个方面来看,虽然一切现象各不相同,但都是融通无碍的。

  十玄门:一是同时具足相应门,说一切事物互为因缘,同时产生和存在,具备各自的条件,宇宙是万物和谐共存的体系。二是广狭自在无碍门,说事物不分大小,互相包含,任运俱现,自在无碍。此门原作诸藏纯杂具德门,说佛教各种修行都具有功德。三是一多相容不同门,说本体(一、理)和宇宙万象(多、事),彼此相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有区别,你不是我,我不是你。四是诸法相即自在门,说宇宙万象由于本体同一,因而任何一事物都可以摄入其余事物,一事物即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即一事物,彼此相同无碍。五是秘密隐显俱成门,说事物同时具有隐蔽和显露两种相状,被观察注意到则显露,未被注意到则隐蔽。六是微细相容安立门,说即便是微细事物,也为其余庞大事物所包容,那么,微细事物必然反过来包容其余事物,彼此安然并立。七是因陀罗网境界门,说一切事物相入相即,交互摄入,无穷无尽,如同因陀罗网上面缀的宝珠一样,各各相映,一珠现一切珠影。八是托事显法生解门,说观察具体事物,要联系现象和本体的关系,产生正确理解。九是十世隔法异成门,说事物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世又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九世,每世为别世,九世又相互摄入,合成一念(刹那),称为总世,别世总世合为十世。十世区分是隔法,事物在十世中同时具足显现,隔法异成,同时存在于一念中,即事物在一刹那中便包含着九世,在时间上既有区别又无区别。十是主伴圆明具德门,说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来看,一切事物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因而以任何事物为主,其余事物都是伴,主伴交辉,相依无碍,具德圆满。此门原作唯心回转善成门,说一切佛教功德都由心回转,能够成就一切善业。

  法藏(643-712),祖先是康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人,其祖父时移居中国,他本人生于长安。出家后学习用力最多的是东晋译本《华严经》,曾参与玄奘译经活动。武则天时,于阗僧实叉难陀携带梵本《华严经》来洛阳,奉敕翻译,法藏担任笔受工作,完成新译《华严经》。这两个本子都是节译本。法藏先后讲解新旧《华严经》三十多遍。他在讲解华严义理时,善巧化诱,常以教具和通俗说法把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一次,武则天不解华严义理,法藏就以宫殿前的金属狮子为教具,撰写《金师子章》来开导她。《金师子章》不足一千一百字,却囊括了华严宗的基本理论和判教说法,有咫尺万里之势。所以能这样,除了法藏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以外,还由于他以实物为例,舍弃了很多论证过程。为了说明色空无碍关系,《金师子章·辨色空第二》就以金体比喻佛性(空),以狮子相比喻现象(色),说:"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为了说明秘密隐显俱成门,《金师子章·勒十玄第七》说:"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法藏很善于利用教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进行直观教育。为了说明事事无碍法界,他为武则天和那些理解力低的人准备了十面镜子,安放于八方上下,镜面相对,各距一丈,中间安放一尊以火炬照着的佛像。于是,每面镜子中都重重叠叠地现出佛像和其它镜子映现佛像的样子。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这一佛教理论。

  法藏还出入宫廷,参与国家大事。神功元年(697),契丹大举入寇,武则天一方面派军队前往应战,一方面敕令法藏"依经教遏寇虐"。法藏上奏道:"若令摧伏怨敌,请约左道诸法。"所谓左道,是指巫蛊、方术、诅咒、祈祷鬼神等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斜门旁道,由于认识能力受到科学知识幼稚的限制,左道被看作是危害政治的行径,一直为统治者所严禁。但这次武则天允许实行。法藏于是沐浴更衣,建立道场,设置观音菩萨像,行道作法。几天后,契丹军队所见的武周军队便成了"无数神王之众",又见"观音之像浮空而至",因而军心大乱,被武周打败。武则天下敕表彰法藏,说:"蓟城之外,兵士闻天鼓之声;良乡县中,贼众睹观音之像。醴酒流甘于阵塞,仙驾引纛于军前。此神兵之扫除,盖慈力之加被。"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拥立唐中宗复位。法藏参预政变,"内弘法力,外赞皇猷"。中宗下诏表扬法藏道:"传无尽之灯,光照暗境;挥智慧之剑,降伏魔怨。凶徒叛逆,预识机兆,诚恳自衷,每有陈奏,奸回既殄,功效居多。"(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由此可见,佛教徒标榜出世,实际做不到,因而不得不以出世而入世。

  八、 密宗

  密宗创立于禅宗之后,但禅宗在晚唐五代大规模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因此,禅宗留在后面介绍。

  密宗是由开元三大士即唐玄宗开元年间三位来华的天竺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创立的。密宗不像称为显宗的其它宗派那样用明白的语言正面宣传教义,而是用号称真言的咒语来表达,咒语隐秘难解,故名密宗、真言宗。又由于密宗依理事观行,修习身语意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成就,故又名瑜伽密宗。密宗崇拜大日如来。分为两派:善无畏传播胎藏界,崇奉《大日经》;金刚智和不空传播金刚界,崇奉《金刚顶经》。

  善无畏(637-735),本是中天竺乌荼国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曾在那烂陀寺学习密教。开元四年(716)以80岁高龄来长安,八年后与弟子一行合译《大日经》。金刚智(669-741),南天竺人,开元八年(720)来洛阳。不空(705-774),北天竺人,自幼来华,开元七年(719)出家,时年15岁,是金刚智的弟子。金刚智去世后,他回天竺,天宝五载(746)再度来华。三人都死于中国。密宗人玩弄三密,很善于捣鬼。据《宋高僧传》记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都多次受敕设坛祈雨。善无畏在洛阳,一次旱情严重,唐玄宗让他祈雨。他盛了一钵水,用小刀搅动,以梵语念咒数百声,钵中出现一条如手指大的龙,露出水面,又潜伏钵底。他边搅边咒,钵上升腾起一团白气,像一匹素绢翻空而上。于是,阴云密布,风雷大作,倾盆大雨,随之而下。善无畏在洛阳邙山看见一条巨蛇,叹道:"欲决潴(zhū,水停聚)洛阳城耶?"因而用天竺语念咒数百声,不几天蛇死,"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金刚智据说还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唐玄宗的一个女儿--第25公主久染沉疴,缠绵病榻,后来病情恶化,多日闭目不语。唐玄宗估计她快死了,就敕令金刚智对她授以戒法。金刚智到公主跟前,选取宫中两个七岁幼女,用绯缯缠住脸,卧在地上,使宦官牛仙童写敕令一纸,在别处烧掉。金刚智用密语念咒,两个幼女即能一字不遗地将敕令背诵出来。金刚智调整呼吸,止息杂虑,专心一境,又以不可思议力使两个幼女带着敕令到琰摩王(地狱阎罗王)那里去。不一会儿,琰摩王派已故的公主保姆刘氏护送公主的魂魄随两个幼女还阳间。于是公主睁开眼,坐了起来,言语正常。唐玄宗听说后,来不及等待仪仗护卫,急忙骑马来看女儿。公主对他说:"冥数难移,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半天工夫就死了。这些活动使得唐玄宗松动了重道抑佛的态度。

  密宗主张六大缘起说,认为佛和宇宙万象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形成的。前五大是色法(物质现象),属于理;后一大是心法(精神现象),属于智。六大无碍,彼此兼有。大日如来佛就是六大,宇宙万象都由六大构成,因而都是大日如来法身的显现,一切国土都是大日如来所依止的密严净土。胎藏界属于理,于一心法界上树立理平等,同中观派(大乘空宗)关系密切。金刚界属于智,于一心法界上树立智差别,同瑜伽行派(大乘有宗)关系密切。密宗崇拜护摩,护摩是烧的意思,分内外两种,主张以智慧之火烧掉烦恼和业,即可生出菩提芽,还往往烧掉大批的物资、庄园,以得到所想要的东西。密宗提倡祭祀、供养,变禁欲主义为纵欲主义。他们崇拜男精女血,经疏中充满淫秽描写,认为"女是禅定,男是智慧"(《大日经疏》卷4),鼓吹念女人名号"能除一切贫穷业障,获得丰饶财宝富贵"。(《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九、 禅宗

  禅宗是武则天时期的僧人慧能创立的,以用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故又称佛心宗。禅宗初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后来依然离不开文字,出现很多禅师语录。自编传法系统是所谓西天二十八祖与东土六祖。西天初祖是迦葉,说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葉微笑,开教外别传的风气之先。东土初祖是来华天竺僧菩提达摩。慧能是东土六祖。实际上,慧能之前,只是借教悟宗、实行渐悟的如来禅禅学,慧能创宗,才是不立文字、实行顿悟的祖师禅禅宗。

  慧能(638-713),俗姓卢,祖籍范阳(北京市),其父贬官新州(广东新兴)后生慧能。慧能目不识丁,一次卖柴,听人诵《金刚经》,似有领悟。他打听到东土五祖弘忍在蕲州黄梅(湖北黄梅)冯墓山聚徒讲习《金刚经》,于是慕名前往参禅问道。弘忍轻蔑地对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gé)獠,若堪作佛?"慧能毫不含糊地答道:"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敦煌本《坛经》)弘忍没允许他正式出家,让他在寺中当行者,在碓坊舂米。将及一年,弘忍招集寺众,让各自作偈,以选拔接班人,将菩提达摩的袈裟作为信物传付其人。弘忍弟子七百多人,尉氏(河南尉氏)人神秀是上首弟子。神秀书偈于壁,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是渐悟法门。慧能以为神秀没有见性,就自作两偈,请人书写于壁,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坛经》)这是顿悟法门。弘忍认为神秀尚未登堂入室,慧能见解透彻,就秘密地对他传衣付法。

  慧能说法的纪录被整理成《坛经》,最早的本子是敦煌出土的唐代抄本,偈语作"佛性常清净",后出的三个本子篡改为"本来无一物"。今人郭朋先生认为"本来无一物"是空宗的说法,不符合慧能的佛性思想,因而不是慧能原话。宋代禅僧黄龙悟新诗云:"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郭朋指出悟新由于误信后出《坛经》本子的说法,讽刺慧能"一方面'倩人'书壁,宣称'本来无一物',而同时,却又接受弘忍传授给他的一只'钵盂',难道这'钵盂'不是'一物'吗?"(《坛经校释·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慧能得法南归,在猎户中隐居,佛教倡导"不杀生",争权夺利的僧人抢夺传法信物,不至于到以杀生为业的猎户中寻找他。隐居15年,他才开始出头露面,从印宗法师剃度,正式出家,后到广东曹溪宝林寺说法,禅宗正式创立。而神秀一系在北方占据统治地位,两京之间,皆宗神秀。这样,便出现了南宗顿门和北宗渐门的区别。安史之乱爆发后,南宗僧人神会在洛阳收剃度钱资助国家平定叛乱,促使顿门在北方大规模发展,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优势,禅宗就成了南宗的专称。

  慧能认为众生心中都有同样的佛性,像日月一样清净明亮,若被妄念浮云遮蔽,便不能显现出来。"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现)"。佛与众生的差别,在于是否觉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众生应该单刀直入,"于自心顿现真如佛性"。(《坛经》)因此,倡导明心见性,不假外求。这样便简化了成佛的途径,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因而受到佛教界和知识界的欢迎,迅速风靡全国。

  随着禅宗的发展,禅僧急剧增多。慧能之后的四传祖师怀海(720-814),认为禅僧住在律寺中,虽另立别院,但于说法、主持,都不合法。他住在洪州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为禅僧制定了《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这一制度规定:禅僧中得道眼者号为长老,也就是化导之主,按维摩诘居士住方丈之室的例子,长老居于方丈之中。禅僧一律住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僧堂中设置通铺大床,僧众以斜枕床唇的姿势睡觉,叫做带刀睡。堂中配备衣架几案挂放道具。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座主事,僧众在下面排列两行,宾主问答,讨论要义。斋饭随宜,务求节俭,二时均遍。禅僧不分地位高低,平时一律行普请法,即参加集体劳动。寺院内不设佛殿,不供佛像,只设讲法厅堂,表示佛祖亲自嘱授方丈为讲法的尊者。寺务分置十寮,设职主管。百丈清规与律法不同,成为丛林新例。

  禅宗发展到晚唐五代,分出五个支派。

  沩仰宗:灵祐(771-853),俗姓赵,福州长溪(福建霞浦)人,怀海的上首弟子。他住潭州(湖南长沙)沩山,被称为沩山灵祐。慧寂(807-883),俗姓葉,韶州(广东韶关)人,从灵祐学禅十多年,后住袁州(治今江西宜春)仰山,被称为仰山慧寂。沩仰宗以沩山、仰山合称命名。这个支派以想生、相生、流注生划分主客观世界。想生指主观思维。相生指所思之境,即客观世界。流注生认为主客观世界处在不间断的流动状态中。这三种生"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在"。(《人天眼目》卷4)

  临济宗: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山东菏泽)人。临济宗以他所居住的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禅院名称命名。这个支派提出四料拣、四宾主、四照用的教育原则。四料拣是逼迫人们放弃自身存在的某种偏见,有我执者则夺人,有法执者则夺境(事境和理境),我执法执都有者,则人境俱夺。一是夺人不夺境。"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前句存境,后句夺人。二是夺境不夺人。"王令已行天下满,将军塞外绝烟尘。"前句夺境,后句存人。三是人境俱夺。"并、汾绝信,独处一方。"既夺人,又夺境。四是人境俱不夺。"王登宝殿,野老讴歌。"既存人,又存境。(《古尊宿语录》卷4)四宾主是根据主(师)、宾(学人)双方见面的不同态度,以鉴定谁是行家。一是客看(kān,勘验)主,指客见解正确,主见解错误。二是主看客,指主正确客错误。三是主看主,指双方都正确。四是客看客,指双方都错误,还装模作样,卖弄机锋。四照用是四料拣的又一种说法,照是夺其法,用是夺其人,根据学人的具体情况,夺其法执我执,使其达到觉悟目的。一是先照后用,指夺其法而肯定其放弃我执的一面。二是先用后照,指夺其人而肯定其放弃法执的一面。三是照用同时,指法执我执并夺。四是照用不同时,指没有法执我执,不用夺。

  曹洞宗:良价(jiè,807-869),俗姓俞,会稽诸暨(浙江诸暨)人,后住豫章高安洞山(江西宜丰境内),称洞山良价。本寂(840-901),俗姓黄,泉州莆田(福建莆田)人,后住抚州曹山(江西宜黄境内),称曹山本寂,是良价的弟子。曹洞宗以洞山、曹山合称命名,平声字放仄声字前。曹洞宗提出五位君臣说,即:君位,正中偏;臣位,偏中正;君视臣,正中来;臣向君,兼中至;君臣合,兼中到。正偏的范畴和对应关系是:

  正--君、体、空、真、理偏--臣、用、色、俗、事这一说法把佛教关于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赋予了封建政治内容。

  云门宗:文偃(864-949),俗姓张,姑苏嘉兴(浙江嘉兴)人,住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境内),因以名宗。他把云门宗的思想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函盖乾坤句,是说举真如本体可函盖乾坤万象。二是截断众流句,是说人们只需体证真如本体,乾坤万象就会在观悟中冰消瓦解,故不必认识客观外界。三是随波逐浪句,是说为了开导世人,又不妨随波逐流,随顺教化,灵活运用方法。这三句话被云门宗人推许为云门剑、吹毛剑。

  法眼宗:文益(885-958),俗姓鲁,馀杭(浙江馀杭)人,死后被南唐中主谥为大法眼禅师,因以名宗。法眼宗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但不同于唯识宗的说法,而接近华严宗。

  禅宗飞速发展,宗风发生很大变化。从大的趋势来说,由慧能时期的运用正常语言正面阐述禅宗主张,逐渐发展到摈弃一切外在形式的佛教实践活动,甚至呵佛骂祖、斗机锋等极端的地步,以求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禅宗人已不再坐禅,认为那是外求方式。马祖道一在南岳怀让门下学习佛教,独处一庵,专心坐禅。怀让为了开导他,就故意在他的庵外磨砖。道一问怀让磨砖做什么,怀让说用砖磨出一面镜子。道一说:"磨砖岂得成镜?"怀让说:"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古尊宿语录》卷1)终于使道一抛弃了坐禅的求佛方式,转向开发内心顿悟的能力。后来,禅宗干脆发展到呵佛骂祖、蔑视宗教权威的地步。临济宗认为:"你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古尊宿语录》卷4)邓州(河南邓州市)丹霞山天然禅师,本来是走科举道路的士大夫,在进京应考途中,听从一位禅师"选官何如选佛"的劝告,便去当了禅僧。一次天寒,他将木雕佛像拿来烧火取暖。院主呵斥他道:"何得烧我木佛!"他用禅杖拨了拨火灰,说:"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何有舍利?"他说:"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他后来还说:"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五灯会元》卷5《丹霞天然禅师》)如此"不与物拘、透脱自在",必然发展为任随自然:"随缘消旧业,任运著(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古尊宿语录》卷4);"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大珠禅师语录》卷下),便是用功修道。禅宗的宗教行为和世俗生活方式之间画上了一个等号,佛教的世俗化结局终于出现。

  沿着开发内心顿悟能力的途径,禅宗又发展到反理性的地步,频频使用斗机锋的手段。所谓斗机锋,就是禅宗人相见,不用正常的语言交流观点,而用莫名其妙的隐语、谜语来旁敲侧击,或者用作手势、翻筋斗、打耳光、拳打脚踢、学老虎叫驴叫、学女人作礼等等奇怪的动作来寄托含义,促使对方猜测寓意、恍然大悟,但往往弄得对方目瞪口呆,晕头转向,摸不着边际。例如:弟子或学人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师父说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意思是你一口喝光了西江水,我再告诉你正确答案,你当然作不到一口喝光西江水,我也用不着告诉你正确答案,你自己悟去吧。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干屎撅、破草鞋、屎里蛆等等,或者不答,用拂尘打问者。这便把事情弄得非常神秘,以至于作者无心,见者有意。《景德传灯录》卷6《怀海传》说:众僧正在地里干活,传来寺院开饭的鼓声,师父还没有说收工,一位僧人大笑不止,扛着镢头回寺。大家都以为他悟了。师父说:"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回到寺院,师父问这位僧人:"适来见什么道理,便恁么?"这位僧人说:"适来只闻鼓声动,归吃饭去来。"师父不觉哑然失笑。

  禅宗的发展壮大,取得了独步天下的形势,其余宗派有的已经衰落消亡,有的逐渐与禅宗合流。五代以后,汉地佛教只是馀脉相承,不再翻出新的花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