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 对市场理论有影响的几个现代学派

  1.5.1货币学派(monetarist)

  货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由于他本人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故这一学派有时亦称芝加哥学派。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货币学派,是因为他们认为货币是整个经济生活中唯一重要的因素。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从来都是货币现象,即货币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产品增长的速度。弗里德曼通过对美、日、英、德四国从1964-1977年货币量与物价上涨趋势的研究,发现两者上升的趋势完全一致。

  在早期的货币理论中有两个著名的方程式。首先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Fisher) 1911年起提出的"交易方程式":MV=PT。其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量的总值,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商品与劳务的产量或交易量。当V流通快时,不需要很多数量的货币就可以满足市场上总交易水平(P与T的乘积)对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需求。在一般情况下,银行处理货币周转的技术水平与企业提供产品的能力都是相对稳定的,表明V与T比较恒定或固定。那么物价水平P就取决于货币发行量的总值M。M多发,P必然上升。这一方程说明了通货膨胀从来都是货币现象。

  再有就是英国剑桥学派庇古教授1917年提出的"剑桥方程式":M=KY。其中M为流通中货币量的总值,K为货币量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系数,Y为国民生产总值(即上式中P与T的乘积)。此方程亦可写成M=KPT。由于K与V互为倒数,即K=1/V,观察比较两个方程式,可以发现,二者的内容是相同的,只不过剑桥方程式强调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故得名为"货币需求方程",或"现金余额说"。有人曾巧妙地比喻区别这两种方程的差别,认为虽然它们描述的都是同一件事,但是"交易方程"重点放在货币的花费方面,可以说是描述"长了翅膀的货",而"需求方程"重点放在现金的持有方面,可以说是描述"坐下来的货币"。

  因为M=KPT,所以M/P=KT,M/P(money / price)即总货币量的价值除以总的物价水平,表示有多少货币数量才能满足T这个社会商品与劳务交易总量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M/P=f (r,Y),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债券的利息r,及人们现期的实际收入水平Y。利息r的高低,人们收入Y的多寡,分别对M/P有影响。

  弗里德曼将以上的理论综合发挥,得出:

  M / P=f (Y,W,rm,rb,re,1/p dp/dt,u)其中(f同上,表示函数符号,只说明括号里的诸因素的变化对等号另一端的M/P有影响) Y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为来自财产部分如房租收入等。rm为货币的预期收入。rb为债券的预期收入。re为股票的预期收入。1/p dp/dt为预期的物价变动率。U为收入以外可能影响货币效用的各种因素。

  然而变量越多,尽管貌似准确,其实越不准确,更难得出稳定的函数关系。弗里德曼的努力,只是为剑桥方程较为抽象的K系数补充了一些具体的内容。

  货币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用财政政策来干预市场,强调用保证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指导经济运行。但是这种货币政策不同于凯恩斯主义通过影响利息率来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它是一种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稳定地供应货币的货币政策。

  在1976年纪念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二百周年时,弗里德曼指出:"斯密在1776年发出的不许用干涉市场的办法去扰乱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告诫,已被当今这类干涉的灾难性后果所证实。"对于政府的作用,他根据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认为应当限制在以下四个方面:1)保护社会,使它不受外敌侵略。2)建立司法机构,制定自由社会的公民在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时应当遵守的规则。3)建设并维持某些私人无力进行或不愿投资的公共事业及设施,但这项作用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加强自由社会,而不是破坏它。4)保护那些被认为不能保护自己的社会成员。

  作为以自由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学派,他们要求建立一种社会,保证每个人在选择职业、运用资源、保护私有财产与使用收入方面的自由。弗里德曼强调,这种社会"它主要依靠自愿的合作来组织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它维护并扩大人类的自由,把政府活动限制在应有的范围内,使政府成为我们的仆人而不让它变成我们的主人。"

  1.5.2供应学派(supply siders):

  供应学派与货币学派是两个很有影响的美国现代经济学派,都是70年代为了解决当时西方社会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而产生发展的。由于他们都反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又被称为自由主义学派。

  供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等人。他们认为当时滞胀的原因是由于政府不适当的干预,挫伤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解决的途径关键在于减税,剌激投资,增加生产供给。他们反对政府干预,主张复活萨伊定律,主张一种简单的想法:政府同时削减税收和减预算赤字。除了减税的主张外,供应学派还有其它辅助的建议。如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管制,以及控制货币供应。为了说明供应学派的税收政策,拉弗曾在一次鸡尾酒会上信手划了一个被称为拉弗曲线的图形。他解释,当税率为零时政府的税入为零,这很显然。但税率为100%时,没有人肯生产,政府的税入也是零。只有税率达到其中某一值时(如E点),税入与国民收入才可能都达到最佳值。过了此值,进入阴影区,税人与国民收入都会下降,所以阴影区为禁区。这些构成了"里根经济学"的主体。然而遗憾的是,不论拉弗还是其他人,谁都不能给出确定该值的方法。是多是少,只能留给国会去争论,从而谋求一种妥协的解决办法。

  拉弗的思路是对的,但他的图形在表达上有缺陷,虽然后来他做过两次改进,仍不能令人感到满意。笔者认为,若能改成:y轴为税率,x轴为产值,政府的税入为不同税率值与曲线交点所围的矩形面积。当税率为E值时,其所围矩形面积为最大。当税率为零或100%时,矩形面积为零,政府没有税入。当税率值低于某一点时,己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产出量不构成任何影响。这说明税率太低也不合理。我所给出的上图的几何意义恐怕更加直观和准确。

  供应学派在理论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令人信服和逻辑一致的系统,有待一个新的教科书派的理论清道工来整理和完善。已经明确的是,供应学派反对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主张让"看不见的手"及萨伊定律去自然地创造需求。从表面上看,虽然他们主张干预供给方面,凯恩斯主张干预需求方面,方法都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但实质上,就政府干预的看法,两者却是大相径庭的。供应学派的目的最终实现限制政府的干预,而凯恩斯学派的目的是要加强政府的干预。混淆了这一点,将会抹杀西方经济理论界对市场理论在不同阶段所做的各自贡献。

  1.5.3秩序经济学派(Ordnungspolitik):

  这一词引自德文,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有人译为"秩序政策"。该词最早可追溯到欧根的著作,但作为学派介绍出去,还要属瑞士的威利·林德教授。他早年毕业于苏黎世大学,曾多次获得经济学界荣誉奖,曾任苏黎世大学教授、《新苏黎世日报》经济主编等职,是一位享有极高声誉的经济学家。长期以来,这一学派没有自己正式的名称,一派多名。从理论主张上常被称为社会市场学派。从学派国别的起源上又得名为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从几个代表人物所在的校名(德国弗莱堡大学)上,又被称为弗莱堡学派。从其所办理论刊物的刊名"奥尔多:经济与社会秩序年鉴"上,又被引申为奥尔多派。奥尔多在拉丁文(Ordo)中的意思是"秩序",指与现存社会秩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正确的社会秩序。林德认为"秩序经济学"代表他们这一学派的实质。由于直接翻译成英文会成为Order Economy,容易被人误解为"命令经济学",跑到计划经济范畴里去了,因此林德一直沿用Ordungspolitik这一德文名词,免得产生歧义。

  秩序经济学其思路来自亚当·斯密的"自然秩序"理论。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瓦尔特·欧根(Walter Eucken),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勒普克(W.Roepke)和瑞士的威利·林德(Wilhelm Linder)等。这派理论由于语言关系,只在讲德语的国家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的经济理论界有影响,并成为二次大战后西德经济起飞的主要指导理论。

  秩序经济学强调秩序的建立,欧根认为应建立一种人人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竞争秩序"(Wettbewerbsordnung)。政府在这个秩序中的作用只是反对垄断、鼓励竞争,维护和监督公平竞争的社会市场秩序。犹如一场球赛,政府只是担任裁判,执行比赛规则,而不能代替或指挥运动员比赛。秩序经济学主张把自由的市场竞争与有限的国家干预结合起来。具体说,国家干预除了粉碎任何垄断企图外,主要是运用金融手段确保货币流通的稳定。因为他们认为货币流通的剧烈动荡是通胀、失业和社会危机的根源。此外,国家还应举办文化教育事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搞一些有益社会的基础设施如修公路,建港口码头,负责邮电和公共交通事业。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进行财富的再分配,但绝对不能插手市场经济的内部运转,干涉企业自主的经济活动。他们定义的"社会市场秩序",是一套完整的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竞争秩序。社会市场只是形式,有效的竞争秩序才是根本。

  以上几个学派不仅是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而且是对市场理论有贡献的学派。在西方,称得上经济学家的,有成百上千,其理论著作之多,恐怕一个人花毕生精力也难读完。在此只好从市场角度,忍痛割爱地做些挑选和剪接,难免挂一漏万。经二百余年的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门类:

  在西方,人类的经济活动通常有:将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组织)通过市场组织起来,形成企业;将有限的(稀缺的)自然资源,通过市场进行较合理的配置,开发和利用;使之变为商品财富,又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分配。这一过程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理论上可以得到最佳的自然平衡(古典理论的观点)。然而,由于人类自私的本能心理使市场的自由化所产生的结果,难免有悖于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造成很多灾难如失业、萧条等。于是需要代表社会利益的政府出面干预(凯恩斯理论的观点)。但是政府不适当或过量的干预又造成新的问题,破坏市场的自在机制,给社会造成新的负担,如赤字、通胀等。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的干预行为进行指导或限制,恢复市场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现代理论的观点)。

  不能否认,市场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枢环节,没有它整个经济系统就会瘫痪。市场理论就是围绕这些环节展开的讨论,市场理论是研究市场的形成、培育、调节和发展的学说。市场机制实际上指在没有垄断和政府控制的条件下,由供求规律所支配的价格机制和企业随时可能破产的风险机制。在市场成分的三要素(企业、消费者、政府)中,政府起的作用最大而且最主动。现代理论学派并不简单地排斥一切政府干预,他们反对的只是政府对市场机制的粗暴干预和控制。这不是复古而是在市场理论的演义中上了一个台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