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史(2)

  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认为:正的技术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高涨;反之则反是。商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的分析增强世人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因此获得了1000万瑞典克郎的奖金。

  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德蒙·菲尔普斯,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连续第七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获奖的理由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跨期权衡分析上所做的研究。具体说来,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快速增长,是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但是政策目标总是面临两者不可兼得的矛盾。通货膨胀与失业如何平衡?当前这代人的消费与未来几代人的消费的此消彼长又该如何抉择呢?菲尔普斯通过分析经济政策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改进了人们对这两个替代关系的理解。他强调,不仅储蓄与资本积累,而且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平衡,都基本上是福利的跨期分配问题。他的研究既对经济学理论,也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