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传三》
"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大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往社会上立足,因此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在社会上表现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风动草偃,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这两种含义并不冲突,却有先后顺序。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有三纲八目之说。三纲是: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觉悟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一切都难免像佛法所云"成住坏空"、变化生灭,唯有在导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这一切的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一个人生活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脉络"中,每一种脉络所界定的角色都有特定的道德理想。因此,一方面,特定道德之本身就有无限的要求,像"仁、敬、孝、慈、信"都可以往更好的程度去努力,永远不能止息。另一方面,人的关系脉络是多样的与动态的,为人君者可以为人父为人子,为人臣者亦然,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及勇敢抉择应行之善,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止于至善,就须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成效将是令人满意的。
《大学》的"八目"则标举清楚的步骤,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其内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功课,其中以"修身"为枢纽,是任何人都责无旁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