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子罕》
孔子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田里的庄稼或果树,有的生长了,却不开花;有的开了花,却不结果。这是一段生动的比喻,可以用之于教育上。
教育是合作的艺术。名师未必出高徒,孔子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人可以通六艺,列名四科的不过十人。原因何在?在于老师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前辈,真正的学习还须靠自己。就像医生为人治病,可以针对病因下药去毒,但是真要复元则须病人自己调理元气;若想进而健康强壮,成为运动高手,难道还能依赖医生吗?
再殷勤耕作的农夫,再营养充实的肥料,也无法保证庄稼开花结果。受教的学生亦复如此。先就智育来说,求知若是死背硬记,将会使头脑僵化,既无创造力,也无想象力,最后连理解力也丧失了,只剩下记忆力,实在可惜。如此,既谈不上学习的乐趣,也不能奢望独立思考及判断所孕生的智慧了。
智育不能开花结果,或许还涉及学习的环境及风气,以及学生的志趣。它的结果是使一个人升学受挫或所知有限,还不会造成严重祸害。相对于此,德育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德育若是失败,一个人可能自暴自弃,误己害人,为社会带来灾难。
那么,德育若要开花结果,又需什么条件呢?条件很简单:一是知善,二是行善。师生之间除了讲授课业之外,自然谈及为人处事的道理,其中就有善恶判断,以及对道德修养的期许。知而不行,等于未知,甚至比未知还糟,因为未知尚有希望。
行善无法一劳永逸,却须日日为之,由小善而大善,就像庄稼慢慢长高,应该开花时就开花了,应该结果时就结果了。行者必至,为者必成;我们对于自己的德育也该有同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