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胡鸿:“蛮夷”如何变身“华夏”人物从最初的有夏,到春秋战国的有夏,再到秦汉时期的华夏,都与当时的某个政治体相联系,如反商联盟、五霸主导的联盟和秦汉帝国。有夏和华夏并没有强调血缘,而更多的是与政治体相关。
-
诗人金子光晴在上海的岁月人物19261929年金子光晴三次来沪期间,正是上海文坛颇为活跃的时期,五四后的新文学已经逐渐成熟,各色思潮和各种社团在上海交叠汇聚,形成了五色杂陈的多元局面。
-
谷崎润一郎与中国文坛的交往人物1926年1月,谷崎第二次造访上海。这时的文坛气象已与8年前迥然不同了。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创造社的主将已陆续自日本回到了上海。文学研究会的谢六逸等也自早稻田毕业后来到了上海。
-
钱理群:读懂“他妈的”,才能读懂鲁迅人物当人们不满意现实的时候,就会寄望于幻想中的乌托邦世界。鲁迅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黄金世界里就没有黑暗吗?照样有黑暗,而且还会有死人的情况。
-
艾萨克-阿西莫夫:不朽的诗人人物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
蔡国庆:人生需要反差,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物有人说我是放下包袱、放飞自我,还是太简单了,没有摸透我灵魂深处的变化。到了现在这样的年纪,岁月带给我的,尤其是儿子带给我的,让我有了那种自信,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再让我经受不起的了。
-
徐皓峰:电影人身后的文学青年武侠缘人物徐皓峰心中的那个“北京”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参照,为那个转折的时代留下的一张张速写。他们虽然过着荒诞的生活,却怀抱着坚贞不渝的信念。
-
何兆武:漫谈历史与历史学人物历史本身并不教导你什么,那是经过历史学家、经过学历史的人的头脑所得出来的结论,告诉人们应该从历史里边学习什么智慧。
-
岳永逸:世俗若不能解决全部困境,神性就有可能存在人物北京庙会的变化并不是从1949年开始的,而是有个很长的过程,从民国以来就在不断进行着改造。我观察的庙会和官方宣传的庙会是不一样的,是与人的精神关联紧密、以祭拜为核心的活动。
-
孙犁逝世十五周年:他把赠书给他的人都记录在书衣上人物孙犁本人,在1949年以前,也完全在农村生活,虽然小学高年级、中学是在外地城市上的,高中毕业后又在北平流浪两年,但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在农村打游击,和做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
尤多拉韦尔蒂:20世纪被严重低估的“地方作家”人物韦尔蒂则在这些男性作家统率的游戏规则之外,独辟蹊径给了写作者另一种启示:有了现实这块基石,不妨随心所欲展开美学摸索,“如何写、怎样写”这个创作过程展开了斑斓的微观世界。
-
杜荀鹤被“黑”冤难伸人物生于乱世的杜荀鹤,或许出于自保跟朱温套了近乎,便遭历代文人唾弃。看来,搞人身依附的风险是极高的,弄不好就酿成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
-
潘耀明:年轻人要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回归后,年轻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读过四大名著的寥寥可数。教育需要发挥引导功能,取消历史为必修课的举动,降低了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
雨儿胡同齐白石故居:齐老人的这一年人物北京的“齐白石故居”一是位于西城区跨车胡同那座老宅子,二是位于东城区的雨儿胡同的四合院。后者造访者寥寥,清静许多,有文化心的游者可以到这儿透透气,换换感觉。
-
埃凯洛夫看林语堂的小说:一个瑞典大诗人的中国想象人物学习过波斯语、设想过印度之旅、一直向往东方的埃凯洛夫对中国也有自己的想象。在埃凯洛夫心中存在着对“中国式”的某种可意会而难言传的定义。日常中的温馨一刻,他会称之为“中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