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中国禅文化展亮相巴黎,讲述“东方的菩提”文化“达摩浮海来,一花开五叶。”禅宗在中国有一千六百年的悠久历史,与中华文化相浸润,影响了中国人哲学观、文化艺术、生活方式诸多方面。
-
顾廷龙诞辰120周年:“毕生尽瘁图书业”上图展出文化顾廷龙(1904年—1998年)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事业家、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并在古文字、近代史等领域成就卓著
-
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文化今日立冬,立冬是冬季开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
地方社会、环境史和“中心主义”语境中的敦煌文化寿昌是今天敦煌地界上的一处古城城址,大略位置离阳关镇不远。据当地文旅部门的说明可知,此地为汉代龙勒县县治,盛唐时至为繁盛,北宋以后逐步衰微,时至今日,目力所及,不过是残垣断壁,风沙掩埋。
-
商务印书馆发布年度十大好书,致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文化11月5日,2024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在京发布。“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000种”、《辞源》(第三版音序本)被评为年度荣誉图书。
-
文物里的动物,隐藏着哪些文明演化的故事?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动物形象就开始出现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叙事中,围绕社会现实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动物文化。
-
博物馆的未来,从观众需求、共鸣度等谈起文化近日,“无限变革:未来博物馆的万象之门”论坛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此次论坛以“无限变革:未来博物馆的万象之门”为主题,聚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科技创新、以及跨学科艺术实践与策展。
-
从文物、遗址等再看吴越国文化脉络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今年6月曾组织了吴越国历史文化与艺术学术考察团奔赴杭州,实地考察了吴越国王陵遗址,杭州陵园博物馆,净土寺等,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相关专题特展。
-
《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开幕:人类文明交流的佳话文化13至14世纪,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时期。众多商旅、使节与传教士们自西而来,汇聚于彼时的中国,共同书写了一幅东西文化交流的宏伟长卷。
-
19世纪比利时汉学家哈雷兹的汉、满《易经》翻译文化16世纪传教士将《易经》带到欧洲,开始了对《易经》智慧的探索。[1] 19世纪之后,学术的汉学学科在欧洲逐渐兴起,中国经典与文学作品被逐步译介成西方语言。
-
走近五千年广富林,见证“上海之根”文化奔腾的长江,出青藏高原,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经江南水乡,最后从上海而入海,海纳百川,成其宏阔。
-
王蒙《在伊犁》:以文学的情怀去丈量世界文化10月29日,作家王蒙《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65年初,王蒙去到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劳动。
-
一座被张謇改写命运的“无名小镇”文化奔腾的长江,出青藏高原,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经江南水乡,最后从上海而入海,海纳百川,成其宏阔。
-
《九阴真经》文献学文化在金庸“射雕三部曲”中,《九阴真经》是掀起江湖风云的第一武功秘籍。从叙事角度来看,它是连接江湖儿女、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道具。
-
从“紫禁城”到“上海楼”:早期美国中餐的粤派调性文化2020年11月8日-12月27日,青年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杨圆圆在上海市静安区苏河湾的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举办个展“上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