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看古文献里的“四大发现”,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新展文化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
-
2022·年度阅读:在没有故事的地方寻找故事文化或许现实总会让人失望,我们只好在历史中寻找重生的希望。对于不断遭遇挫败的一年来说,不关心宏大叙事、不关心前沿动态、不关心个体命运。在没有故事的地方寻找故事,最容易忘记磋磨。
-
“少爷和我”故事背后:我们对财富的渴慕,如何走向扭曲文化日前,万柳书院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起因是,一个男孩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条胯下运球的变装视频。这本是一条平平无奇的跟风翻拍,但眼尖的网友发现视频定位在北京富豪区“万柳书院”
-
“山水舟行远”里的江南景观与文人精神文化从敬畏山水、崇拜山水,到利用山水、审美山水,再至营建山水城林、居于山水之间,在江南文化中,贯穿始终的山水精神,而江南人也早已将自己融入自然。
-
在清代外销扇里,一窥令欧洲痴迷的中国风文化指尖精雕细琢,“扇”动时代风云。18-19世纪的清代,广作外销扇风靡欧美。它们色彩艳丽、材质多样、纹饰繁美,在西方贵族中风靡一时。
-
《中国奇谭》:民族的与世界的文化围绕着《中国奇谭》最重要的讨论其实依旧落在“中国”两字,人们惊叹、赞美和怀旧所谓的传统中国式审美以及动画风格,再加上作为上影制片厂的作品,这一层意思便变得更加突出。
-
从文学到影视,哪些作品将现身平遥?文化1月11日,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公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推介作品。
-
上图珍本《史记》《楚辞》将展,走进“典籍里的中国”文化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上海图书馆共同举办的“典籍里的中国——上图特展”将于1月17日——3月20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
-
再塑“全真”——明代南京全真宫观的兴废文化在明代南都最重要的道教宫观内,曾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全真堂。对于“佛盛道衰”的南京宗教界来说,惊鸿一瞥的全真堂或许并不出名,但是对于理解明清江南“全真”的历史来说,全真堂的兴废则代表了教派发展的无限潜能。
-
《鸾凤和鸣》,又一部《秋海棠》文化张爱玲在逝世前一年出版了《对照记——看老照相簿》,薄薄的书中用整整一页披露了她与李香兰的合影,背后一页附有说明:1943年在游园会中遇见日本影星李香兰。
-
杜甫《蜀相》诗的隐微内涵文化公元759年岁暮(乾元二年十二月底),杜甫经历近一个月的艰难跋涉,自秦州抵达成都。初到成都,面对陌生的异乡景色与人事,他写下《成都府》一诗
-
浙江文物里,读宋代士大夫的“天下己任”文化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宋,两浙之地延续了江南经济社会的繁荣富庶,为南宋定都杭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上海春考作文题感觉难写,暴露了语文教育的短板文化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第一场语文,作文题甫一公布,就引起了热议。某高考生的微信公号发起问卷调查,截至2023年1月8日傍晚六点,有近7000人投票,觉得“不好写,摸不着头脑”的有4331票,占比66%;觉得“还行,平时练过”的825票,占比12%。
-
从晋侯墓地、侯马盟书,看“晋国六百年”文化晋国是两周时期最重要的姬姓诸侯国, 诞生于古河东大地,沐浴了夏政商风的熏拂,前后延续六百余载,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托举着一个纵横捭阖、荡气回肠的伟大时代。
-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连花清瘟”“天然气”,你写对了吗文化2023年1月11日,《咬文嚼字》公布了“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对于2022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 “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涵盖了这一年度的重大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