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汉代玉器除了金缕玉衣还有些啥?去良渚博物院看一看文化汉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12月19日,“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在良渚博物院开幕。
-
郑振铎诞辰125周年:手稿笺谱里的“生若夏花”文化“生如夏花——纪念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系列展”日前在浙江温州郑曼青文化艺术中心对外展出,展出展品包括郑振铎戏剧研究手稿40件,手书购书、制书账单85件,以及信札、木刻水印笺谱等。
-
“汉语盘点2024”:这些新词你都用过吗?文化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4”揭晓仪式在京举行。“智”“新质生产力”“变”“人工智能(AI)”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
-
郭沫若《新华颂》考文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隆重举行。在这历史性时刻,《人民日报》第7版发表了郭沫若诗《新华颂》。《新华颂》在郭沫若心目中具有独特地位。
-
感受北魏冯太后的起伏人生:百余文物呈现“文明以止”文化北魏冯太后(442年-490年),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嫡祖母。
-
中青报调查:非遗传承人热衷“评级”?关键还在“内功”文化关于非遗传承人,有一组概念可能是很多人所忽视的——“传承人”与“代表性传承人”。到福建泉州体验蟳埔女习俗“簪花围”,去江西景德镇亲手做一件瓷器,走进戏院茶楼赏一出昆曲、评弹……
-
中青报谈网络流行语:最强“嘴替”还是语言污染文化试着去了解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多一些“解码”社会情绪的耐心。岁末年终,各大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纷纷出炉。
-
但汉松:相信我,一种不同的生活是可能的文化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活动。
-
唐宋宰相的“自我修养”文化2024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唐宋宰相与中枢体制”系列讲座正式开讲。首轮讲座由“《唐六典》对本朝宰相制度的回顾与反思”和“赵普拜相署敕问题与‘宰相’”两场子讲座组成
-
1885年日本学者冈千仞的粤港之行文化1885年春夏,日本学者冈千仞到访广州、香港,写成《粤南日记》,所记与李文田、文廷式、徐赓陛等人物的言语“交锋”,可借以观察其时中日知识人的认知落差。
-
香港展“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呈现中法宫廷交流史文化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新特别展览“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于12月18日对公众开放。
-
2024年电影市场:现实题材表现亮眼、电影与旅游双向奔赴文化时值年终,电影院里依然佳片不断。刚刚过去的周末,从讲述少年追梦故事的《雄狮少年2》,到展现澳门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的《多想和你再见一面》,再到《海洋奇缘2》《魔法坏女巫》等多类型进口片
-
赴一场壮阔之约,来看“报纸中的时代记忆”文化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从《字林西报》《申报》《新闻报》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延续着滋养百年的新闻文脉。
-
出版几十年,二月河的清史小说仍是“影视富矿”文化12月15日,二月河执笔40周年纪念暨《二月河长篇历史小说典藏版》共读沙龙在北京举办,活动主题为“Z世代和二月河开启清穿之旅”
-
重焕新生的青铜鑑:不再“隐身”的文物修复背后文化近日,由美国银行资助修复的上博藏青铜蟠龙纹鑑在新开馆的上博东馆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展出,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应用案例向公众传递文物保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