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读《“基特猫”俱乐部》:“猫仔”和英国宪政书评1700年5月13日伦敦,众多作家、演员、音乐家、出版商和政治家等前来参加桂冠诗人德莱顿的葬礼,其中有十几位来自一个成立于1690年代的“基特猫”俱乐部(Kit-Cat Club)。
-
维米尔缘何依旧迷人:平常生活里的宁静之美艺术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维米尔展”自官宣后就引起了持续的关注。开幕仅两天展期内的门票便告售罄,为了保证观展体验,博物馆甚至将周四至周六的闭馆时间延迟到22点。
-
莉娅·葛林菲尔德:二十世纪初以来的社会科学文化莉娅葛林菲尔德(LiahGreenfeld),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教授,民族主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知名学者之一。
-
饭圈里的中国青年:误解与真相文化近年来,“饭圈”现象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对于“饭圈”现象的研究,以及“管理好饭圈”的呼吁也随之出现。
-
艾伟《镜中》:脱离新文学传统,又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联书讯3月15日,鲁迅文学奖得主艾伟长篇小说《镜中》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
-
走近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童寯:西行画录·东南园墅人物童寯(1900-1983)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建筑画家。
-
威廉·麦克尼尔的全球观书摘威廉麦克尼尔于1917年生于温哥华。他的父母来自加拿大的两端:一方来自爱德华王子岛省的农场,另一方则来自温哥华岛上的林场。
-
夜与梦之神 ——鸱鸮书摘《文物中的鸟兽草木》(刘敦愿著,郑岩编)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敦愿(1918—1997),湖北汉阳人。山东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知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学家。
-
《十三种闻树的方式》:如何开启气味之旅书讯“橡木的气味就像堆积如山的柴火或木桶陈酿的红酒一样,是家和庇护所的象征。”“树木仿佛在我们焦虑的额头上放下了一只安神的绿手……我们呼吸着这棵树,再无烦恼。”
-
藏在博物馆里的精神启示文化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们什么?除了可以鉴定年代的材质,可以赏析感受的艺术形式,可以遥想的历史和故事,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聆听的信息?
-
关于《梁启超全集》编辑出版的点滴回忆文化十年有多久?对于一名编辑而言,十年也许只是一部书的出版历程。
-
陶渊明还能再研究么?书讯可能不少读者在看到刘奕老师《诚与真:陶渊明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初版,2023年再版)一书出版的时候,都会心存疑问:“陶渊明还能再研究么?”
-
一个日本人,为何要写一部《大清宪法案》?书讯为什么一位日本学者下定决心要给衰朽的大清帝国写一部宪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大清宪法案》从法律文本出发,呈现一位日本学者对晚清中国宪制的全面思考,从法制层面剖析晚清中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剧变。
-
汉字从诞生时即为书法艺术打开一扇大门艺术八千多年前,我们先人制作的陶器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像与符号,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数字、有的像标志。这些图像与符号也就成了我们民族文字的起源。
-
熊育群《金墟》:在赤坎古镇看百年历史风云书讯最近,作家熊育群推出长篇小说《金墟》。小说从侨乡赤坎的旅游开发切入,在一百多年、横跨太平洋两岸的长时空线索中,以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代表人物为主角,展现其跌宕起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