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印象派之后:从塞尚碎片开始的“现代”艺术19世纪的印象派后期,欧洲艺术正急速走向 “现代”。展览“印象派之后:创造现代艺术”即将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
-
纽约亚洲艺术周:葛饰北斋刷新纪录,蓝理捷与时代换幕艺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参加2023年纽约亚洲艺术周的买卖双方都发出相似感叹。
-
王学雷谈汉唐时期的古笔研究艺术在2022年出版的《古笔》中,苏州学者王学雷先生梳理了大量史料和考古成果,以呈现宋代以前毛笔的形态和发展,并由此探讨早期书法背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龙美术馆展八十余明代书画,长卷见出笔墨与交游艺术继十周年系列展之清代篇“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艺术特展”后,3月24日,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在樱花盛开之际推出“龙与士——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
-
童寯西行画录:90多年前一位建筑师的写生与日记艺术童寯(1900-1983)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建筑画家。他曾设计过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等100多处建筑,所著的《江南园林志》是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经典著作。
-
百件雕塑里的“中国姿态”:品物,观世,寄情艺术3月18日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集结近百件当代中国雕塑作品,推出“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上海展,为观众呈现中国雕塑的丰富生态。
-
美术史学者薄松年先生收藏的民间剪纸首次亮相艺术已故美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曾说,“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根没有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就失掉了载体。”
-
维米尔缘何依旧迷人:平常生活里的宁静之美艺术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维米尔展”自官宣后就引起了持续的关注。开幕仅两天展期内的门票便告售罄,为了保证观展体验,博物馆甚至将周四至周六的闭馆时间延迟到22点。
-
汉字从诞生时即为书法艺术打开一扇大门艺术八千多年前,我们先人制作的陶器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像与符号,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数字、有的像标志。这些图像与符号也就成了我们民族文字的起源。
-
《彩瓷帆影》:回到与长沙窑有关的历史现场艺术在湘江东岸的河滨与山丘之间绵延十里的铜官镇,是唐代长沙窑的窑址区,千年前,这里熊熊的炉火将它燎燃为唐代最重要的民窑。
-
木结构,一种安静的建筑态度艺术就像用植物覆盖混凝土并不能使其成为绿色建筑一样,在高能耗的高层玻璃大楼里装上低能耗设备并不能使其成为碳中和。相比于其他材料,木建筑或许能减少这一点。
-
故宫将展“犍陀罗艺术”,呈现中巴艺术文化交流艺术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分布着古代犍陀罗的主要考古遗址。
-
当AI技术涌来,艺术何为?这场科创媒体艺术展试图作答艺术ChatGPT让人工智能跨上令人惊叹的台阶,AI绘画铺天盖地涌来,元宇宙在虚拟时空创造新的世界……曾经那些遥不可及的幻想都在变成现实
-
看文物学者朱家济的书法、鉴藏与日常艺术朱家济(1902-1969),浙江萧山人,中国杰出的文物研究及保护专家,书画鉴定家、书法教育家。
-
唐宋佛画的转型:心相之间,复杂与深刻艺术中国古代美术史家对变革、变化向来颇为关注。唐宋是诸画科中何为主流发生迁移之重要时代。相对于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而言,佛画在唐宋时代之变化更为复杂、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