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
-
为什么是毛泽东任志刚《为什么是毛泽东》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最终中国的领袖会是他,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美)迈克尔·巴尔中国软实力犹如一面镜子。中国站在镜子前,看到了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逐步完善;西方国家站在镜子前,却看到了中国的文化现象如何刺激其敏感、恐惧的神经,构成了对现代性、历史及国际关系观点的根本挑战。孰真孰假,无须争辩,正如政治学家多米尼克·莫伊西所言:“告诉我你怕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带你从西方视角全面了解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告诉你中国软实力备受关注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一个国家强劲的崛起势头。相信此书能有助于了解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
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资源大博弈(美)丹比萨·莫约一场决定命运的资源博弈战,谁将主宰未来世界经济格局?新闻媒体每日都在叫嚣,警告着人们即将到来的灾难:可耕地短缺,水、能源等引发战争,矿物供不应求导致各国剑拔弩张。一场关于资源的博弈已在全球拉开帷幕,谁能胜出,谁将主导未来世界。在《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资源大博弈》中,国际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分析了全世界在未来几十年中将要面临的资源困局,将焦点放在了中国的资源采购行动上。她一路追踪中国的资源搜购行动,从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到欧洲,从油田、矿产等硬性资源到农地、水等软性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莫约指出:过去的几十年里,凭着庞大的外汇储备,复杂的资源战略,以及坚定的决心,中国在全球各地大规模采购矿产、农地、油田以等,并已逐渐形成买方垄断的独大态势。单单在2005~2011年间,中国对外的资源直接投资总额就已高过4000亿美元。最后,莫约揭示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中国的资源行动遍布全球,并已遥遥领先!资源关乎国运。中国能否在这场全球资源大博弈中胜出,为其高速发展加持?它的资源行动会对世界造成怎样的冲击?对现在和未来会又将产生何种深远影响?翻开《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资源大博弈》,你将找到答案。
-
国富了!幸福呢?高强三十年前,为了让大家不再受穷,我们“改革”,我们“开放”,我们为理想而奋斗。三十年后,我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是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GDP上升,我们的焦虑感却越来越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之后呢?今天,你还买得起房吗?为什么大家赚了钱,却看不起病?“神木医疗”难道只是一个神话?几十年后,我们拿什么养活自己?CCTV《国情备忘录》总撰稿人高强,亲历改革开放三十年,从民生角度彻底拷问“中国模式”,并给焦虑的中国人一个答案!
-
技术改变战争:全球军力平衡的未来(美)本杰明·萨瑟兰《技术改变战争:全球军力平衡的未来》是《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周刊发表的有关新兴战争和情报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的文章合辑。这些文章所探讨的技术范围很广,从激光枪到可用作武器的蠕虫电脑病毒,从液体防弹衣到情报分析软件。这些精选的文章有的略微经过编辑,以独特的方式阐述了电子时代的战争与和平状况。本书的五个部分——陆战和海战、空战和太空战、电脑因素、情报与间谍、未来之路——精选自《经济学家》杂志中一些内容深刻、颇具启发意义的文章,意在展示各领域的创新是如何惊人地改变着战争与和平。
-
我在美军航母上的8年海攀这是一部关于美军航母舰载航空兵的招收、训练、战斗及生活的真实记录,讲述了一名去到美国的中国青年(当时尚未入美籍)加入美国海军,经过严酷训练成为美国海军航母舰载航空兵,在美军中服役8年,在航母上经历了战火的磨练,实现了他的蜕变成长。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大国雄兵的航母战略制定,又有普通士兵的日常工作和训练;既有美军在国内的战备情况介绍,又有美国航母战场运作的详细描述;既有美军官兵的人员组成、福利待遇和激励机制,又有他们的恋爱婚姻、艰苦奉献、吃喝嫖赌以及光荣与无奈;既有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算计及合作与对抗,又有世界各地的旅游见闻和男女兵共浴等花絮,为读者呈现一个精彩独特的世界。本书笔调认真严谨,朴实无华,只叙述事实,不加评论,不做渲染,由读者自己做出判断和结论。书中内容有照片、录像、美军官方文件及公共网络链接为证。
-
印度的呐喊: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美)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本书作者和奈保尔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后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国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他是印度经济、社会变革的亲历者。他以一个局内人的外界观察家身份,对审视印度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做出了客观的全新思考。每一个他笔下的印度故事的观察和评论都非常透彻、精辟。作为新兴市场之一,印度的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本书从从梦想、抱负、自豪、自由等六个层面讲述印度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思想境界的变迁,讲述了印度这片古老的土地极度渴望激情、民主、热烈的思想注入,打破它的阶层束缚,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采访了诸多当事人,以独特而深刻的笔触,向您呈现了一个所有东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过的印度。
-
米罗山营地陈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军队在珍珠港击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即开始了占领东南亚诸国的军事行动。日本中将山下奉文率领身经百战的第五师团,饿虎扑食一样,横扫马来亚半岛。而东南亚诸国的殖民统治者英国人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在新加坡即将沦陷之际,正当英国军队忙着撤离的时候,一支临时拼凑的华人义勇军却义无反顾地上前线御敌。
-
软实力(美)约瑟夫·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软实力”这个词便风靡世界政坛。在《软实力》这本书中,作者深入阐述了软力量的要素和重要影响力,批判了军事、武力、暴力等硬实力在建构世界新格局中的作用,主张只有通过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软力量的桥梁,才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不断取得成功。作者认为正是软实力有助于解决国与国之间多边合作的全球重大问题。在谈到亚洲软实力时,奈认为,亚洲国家的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对其他国家来说形成了强大的软实力,但从近代来看,亚洲国家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其软实力也大大削弱。但亚洲的软实力正在急剧上升,作者预计到2025年亚洲的软实力就可以达到历史的最好水平。
-
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美)迈克尔·罗斯金《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通过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世界部分典型国家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选取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这9个国家作为分析的模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历史、重要制度、政治文化、互动模式、争论等5个方面讲述公众需要了解的“国家常识”。作者将国家的历史、地理与当代的发展现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大量篇幅追溯各国的历史,穿插地图直接展现各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且着重阐述了历史源流与地理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变迁、制度的变更与当代议题的发展的影响。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