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
-
波斯短歌行:鲁拜集译笺奥玛珈音 著;费氏结楼英 译中国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伊始,菲氏《鲁拜集》由胡适、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成仿吾、林语堂、吴宓、朱湘、梁实秋、屠岸、李霁野、黄克孙、黄杲炘、孟祥森、陈次云、木心等诗人、文人、名人、译家和学者的汉译及介绍至今,其中包括海峡两岸,已有百余人延绵不断的相继全译或部分的译介过,现在我们仍然时不时地可以看到不少新译本(译作)的明流暗涌:有出版的、未出版的、网上发表的以及私下传阅的。菲氏依据的“鲁拜体”,其实诗体形式上非常类似中国的“绝句”,因此本书推出的钟锦“七绝体”译本,就是继黄克孙的“七绝体”译本后又一次新的尝试,而且是实质性的“归化”译法,因为钟译本比黄译本更严格遵守绝句格律的规则。本书除了给读者欣赏到带有我国诗歌形式的风雅、波斯与英伦异域文化结合的风情——钟锦的“鲁拜集”译本《波斯短歌行》之外,还能了解和掌握迄今为止在中国读者面前完整的原文版本,即菲茨杰拉德的《鲁拜集》五大原始“钦定本”,这是经过精心勘正的——将提供给读者对照而正确地阅读《鲁拜集》,同时也适合华语学者参照而准确地译用《鲁拜集》。本书的附录全面地贡献了菲氏《鲁拜集》的完整篇幅,原始地再现了五个版本的既定文本,做到一首不拉、一词不差、一个字母与标点符号都按原版一样印刷,哪怕原来诗行中有不少菲氏本意要求的字体式样的编排与变化,全部原汤原汁,求证求正,力争成为一部集菲氏《鲁拜集》五个英文原版精准、可靠、专业的阅读及译用范本。
-
中华传家读本:经典诗词解读刘明华 著国家语委重大项目《中华经典诵读与语文素质、语文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于2011年7月立项,刘明华教授负责的子项目之一是《大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定篇研究》。该子项目的成果形式是诵读和阅读本三卷。通过广泛收集,深入调研,精选百年来具认同感、富文化价值、受欢迎、易诵读的古诗文,分小学捐(诵读,中英文对照)、中学卷(阅读)、海外华人卷(阅读)三卷出版。该书的编选是建立在对百年来各种语文教材、语文读本古诗文篇目统计的基础上,使选本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和文献依据。该书不仅名学了各年龄段学生宜诵读的古诗文,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家庭开展蒙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提供了作为一个中国人通过诵读而积累文化素养的途径。
-
宋词入门诸葛忆兵 著宋词的发展,从大的范围来看,可分成北宋词与南宋词。依据创作模式的转移与词风的嬗变,北宋词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创作时期。首先是晏殊、欧阳修词风盛行的小令繁荣期。这一时期的小令创作,与唐末五代大不同就是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平缓舒徐的节奏、雅致文丽的语言。第二是柳永词风崛起的慢词兴起期。柳永长期生活于歌伎舞女之间,他一面继承敦煌曲子词的传统,一面从民间的“新声”中汲取丰富营养,从而使他在形式、内容、手法以及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他大量创作和运用慢词形式,从而使其成熟并得到推广,成为两宋词坛的主要创作形式;他汲取民间文学营养,创立了俚俗词派。第三是苏轼词风暂露头角的豪放词创作期。苏轼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入词的创作领域,追求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词中往往以自我为抒情主人公,突出自我的主观情绪,表现个体的心灵矛盾,清雄旷达。苏轼成为北宋词坛具变革精神的词人。第四是清真词风风靡一时的词律规范期。
-
乐山百年新诗选罗国雄 龚静染暂缺简介...
-
早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写作常丽洁 著本书主要研究了早期新文学作家亦即“五四”一代人的旧体诗写作现象。包括早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的创作与发表、以旧诗为媒介的交游、旧体诗创作的关键词、旧体诗创作的时代与文化根源以及早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的新特质等方面内容。
-
柳永词薛瑞生(选注)注柳永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词人,宋词之有柳永,若唐诗之有杜甫。其词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李清照对北宋词人多有尖锐的批评,唯独肯定柳永,认为“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柳永研究名家薛瑞生先生研究柳永有年,对柳词精髓颇有心得,《中华传统诗词经典:柳永词》精选了七十首柳永耳熟能详的词作加以精彩注评,同时兼顾柳词的各个类型。是一部了解与欣赏柳永其人其词的理想读本。
-
桃花扇(清)孔尚任 著;谢雍君 朱方遒 评注《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孔尚任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三百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即作者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
听谯楼,打初更寇炳鹉“历代壮其观,赌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高台共欣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流传两百年的京剧艺术在民间起了宣讲故事、激荡人心的作用,同时能传播历史,演绎、点化历史的一个侧面。不识多少字的老农、村夫、市民、劳工、他(她)们可借“高台教化”的熏陶、启示,渐渐懂得一些伦理、是非、善恶、美丑;文化人读书人更可借此吟咏性情,鉴照古今。本书上篇集录作者读史、听戏、观剧之感悟凡二十二篇;下篇为作者创作纪念蒲松龄逝世300周年的六场历史京剧剧本《未老莫还乡》及创作感悟。本书通过“写名伶、说戏文、记逸事”,浅谈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之精妙,分享听戏、观剧、创作剧本之感悟。
-
纳兰词笺(清)纳兰容若,李勖 著李勖的《纳兰词笺》是纳兰词的第一个笺注本和校本,其中共收录纳兰词344篇。虽然李注本比较简单,但是其开创之功不可代替,是纳兰词重要的一个本子。纳兰词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云:“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准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为了方便读者更快地融入到纳兰的艺术世界,感受词人哀婉怅惘的深情,领略纳兰优美流畅、极富韵味的语言风格,笺注者对纳兰词所化用或移用的古人诗句、词句情况都予以注明,同时还对其中的一些字词、地名、人名等作了注。除了笺注外,作者还对部分词作了校记。同时,还附录了词人小传和年谱,以及历代名家对纳兰词的评价,更容易让读者真正契入纳兰的词境。
-
苗族古歌:苗族史诗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社规划小组办公室 编;燕宝 整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独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等,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它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