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马鹏波 著当一个人不再被人记忆,意味着彻底死亡;当一个群体不被记忆呢?麦客、漆匠、盗墓贼、风水先生、关帝庙里的老居士,社火、秦腔、庙会……这些人和事是乡村的魂,也是这个时代每一个“我们”的记忆。陕西楞娃马鹏波,用文字为故土立碑,为故乡招魂,以秦腔嘶吼: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
-
丁香花开安宁 著《丁香花开了》是纪实文学,通过讲述阿乐与钟曼从相爱到结合的心路历程及坎坷经历,展示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们,经受了洗礼,成长为优秀的革命者,并为建设祖国 付出了全部的青春和岁月的壮美画卷,无数革命先烈孜孜追求的信仰,也随着中国的繁荣富强,不断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
老魔王的急诊室毕人龙 著《老魔王的急诊室》讲述了在急诊工作长达20年的作者,在文字里化身为老魔王,以轻松幽默、戏谑理性的文字风格,带领我们体会急诊室里最写实的奇景怪象和人生百态。不论是急诊室的故事情节多么荒诞,无论紧张抢救过程中多么离奇或匪夷所思,作者都通过生动的叙述,让人身临其境,也让读者时而动容、自省、反思,时而忍不住扑哧一笑。笑过之后,发现眼角早已不自觉地流下眼泪。急诊室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有太多的人和事,是你想不到、看不到的。本书也是向大众普及医学、健康、保健、自我急救等必备常识的一部宝典。打开书本,保证你停不下来!
-
“中国心”在行动:“5·12”灾后十年助学纪实写团队写下这些文字时,还没有看到书稿。但是我了解他们的讲述,也知道他们要说什么,因为我们共同经历了这段岁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我都熟悉,他们的言谈举止我都历历在目。八年前初识高思发,知道了“中国心”——这支由商人、职员、干部、工厂职工、小老板、大学生、家庭妇女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普通人所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此时他们在北川已经坚持了近两年。他们来到我所在的“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希望探讨团队今后的发展去向。与在灾区参与震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许多志愿者团队一样,当紧急救援结束,当重建工作开始,当灾民们搬出帐篷板房后,这些凭着满腔热忱和悲悯情怀的志愿者们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当时,“5·12中心”(后注册为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在乐施会的支持下开始了“地震灾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网络”的学习项目,通过“川道学苑”为地震灾区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为他们赋权增能,推动职业化、专业化,陪伴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还记得与高思发的一次见面并不是很愉快的,因为我的一句“志愿者不是好人做好事”,引来他的不同意见,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他和他的伙伴就是“好人”就是要做“好事”。我也是在那时起,开始倾听“中国心”的故事。
-
人民日报70年报告文学选佚名本书是人民日报副刊报告文学作品精选集。书稿遴选了人民日报社成立70年以来的优秀报告文学名篇,按发表时间顺序编排成册,以飨读者。这其中,不乏大家名家的经典报告文学作品,也有文坛新秀的成名作。这些报告文学在展示人民日报副刊70年历史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会时代发展的人文社会变迁风貌。
-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田东江 著《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是田东江“报人读史”系列的第三集。《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收录了《诗经》、《“三不足”》、《万事不如杯在手?》、《私塾》、《清明节》、《PS照片》、《小人物》、《应声虫》、《蝇》、《竞技围棋之》、《“世袭”》、《蜀道难》、《露八分·缩脚》、《雅贪》等文章。
-
北京口述历史:宣武区消失之前——黄宗汉口述定宜庄,阮丹青,杨原 著《口述历史·宣武区消失之前:黄宗汉口述》以黄宗汉为核心访谈对象,回顾了北京市原宣武区自1949年以来的历史变迁。本书全面细致地梳理了黄宗汉作为宣武区干部在宣武区的亲身经历、对宣武区工业建设和文化建设所做的工作,同时穿插了另外几位宣武区老干部对相关事件、人物的回忆口述,从亲历者的角度,勾勒出北京市原宣武区从1949年接管街道、改造工业手工业,到“难忘的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创建大观园、研究宣南文化等实践探索。
-
日本的布 2[日] 须藤玲子 著,金静和 译布是漫长的历史和文化的恩赐,凝聚着各地的自然风土和居民的智慧,更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结晶。如今,站在古今东西交汇处的日本传统制布地区,将何去何从? 跟随纺织品设计师、无印良品咨询顾问须藤玲子的脚步,继续探寻"日本的布"的旅程,本次你将邂逅:甲斐绢、灯芯绒,以及用注染、针刺法和手工丝印技法制作的布料。无论采用的是已遗憾失传的传统技艺,还是现代的、舶来的技术,不变的是历代制布者的热情与心血。从一双手传递到另一双手,给当代的使用者和创造者以启迪。
-
叶之震颤(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叶之震颤》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集,集中共收录《麦金托什》《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阿赤》《池塘》《火奴鲁鲁》《雨》等六篇小说,这六篇小说皆以美如伊甸园的南太平洋小岛为故事背景,分别讲述了一个不被人理解的领导者、一个流浪他乡不愿回头的未婚夫、一个背弃婚约的船长、一个倾慕美丽的土著女孩并为之而死的白人男子、一个勇敢救护爱人的土著女孩、一个因诱惑而信仰崩塌的男人。特别是最后一篇《雨》是毛姆的名篇,无论是情节的营造,还是人物的刻画,都有资格跻身世界最佳小说之列。
-
中国纺织的历史记忆刘树青 著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在面对现实、关注社会的未来,而无暇或无意顾及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无疑使人们多了几分浮躁,少了几分理智。历史是人们反思、寻求、探索的起点,是一种文化力量和文化自觉的反映。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如果我们无视岁月的价值,无视历史所给予我们的启迪,我们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所以,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终点往回走,回望历史,引起人们的思考,不仅需要,而且必要。《中国纺织的历史记忆》一书的出版,不仅是作者作为记者生涯的回顾,更是作者对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忠实记录,这恰恰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1984年从中国核武器基地调到江苏仪征化纤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化纤基地,开始了他投身纺织行业新闻工作的职业生涯。作为行业的一名新闻工作者,他始终没有忘记要为行业守望的神圣责任。他视纺织工业的发展为己任,几十年来,始终深入纺织生产的第一线,写下了大量反映行业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为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本书就是他通过大量自身采访新闻事件的经历,并以大跨度的时空,向人们生动展示了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我相信,这对于有过纺织工作经历的人们一定会产生共鸣。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既是平凡的,也是震撼的。作为编织这一历史的产业大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国家的外汇储备、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所表现出的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人的优良传统。我在阅读《中国纺织的历史记忆》书稿时,书中报道的一些新闻事件,有些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因此也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最让我难以忘却的是1997年开始的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改革的突破口,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压锭1000万、减员60万的任务,这是纺织行业历史性的重大改革。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纺织行业的广大职工没有怨言,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顾全大局,克服困难,以壮士断腕的壮举,砸掉落后纱锭,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为日后纺织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再次表现出中国纺织工人的博大胸怀和大局观念。今天,纺织工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几代纺织工人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大国。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制订了《实现中国纺织强国的十年规划》这一梦寐以求的目标,让所有的纺织人欢欣鼓舞,他们憧憬着美好的前景,期待着未来的实现。此刻,我们不能忘记曾经为纺织工业发展作过不朽贡献的前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陆续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们的历史作用,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此时,《中国纺织的历史记忆》一书,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定格历史的一页,让后人记住这平凡而伟大的群体,表现出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良知。作者为了出版《中国纺织的历史记忆》一书,把自己几十年来发表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他把用毕生精力所完成的作品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尽管在中国纺织工业百年历史的长河中,这仅仅是几朵小小的浪花,却折射出作者对纺织行业的赤诚之心。